每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负27次方kg,每一个中子的质量为1.6748*10的负27次方kg,都约等于( )
因此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求解题过程详细
速度
每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负27次方kg,每一个中子的质量为1.6748*10的负27次方kg,都约等于( )
因此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求解题过程详细
速度
都约等于(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 )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真实质量/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数*质子的真实质量+中子数*中子的真实质量)/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数*质子的真实质量/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 +中子数*中子的真实质量/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数*1+中子数*1
=质子数+中子数
这个过程这忽略了电子的质量,因为很小,1836个电子的质量才相当于1个质子的质量。
原子的绝对质量很小,如果用千克来表示,很不方便。于是采用12C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国际上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相对原子质量只是原子的相对质量。因此,就有一个选定什么元素的原子作为比较标准的问题。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提出以碳的同位素12C=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并商得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的同意,于1961年8月正式决定采用碳的同位素12C=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标准。同年发布了新的国际原子量表。 之所以采用12C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原因大致是:(1)碳形成很多高质量的“分子离子”和氢化物,利于测定质谱;(2)12C很容易在质谱仪中测定,而用质谱仪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是现代最准确的方法;(3)采用12C后,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变动不大,仅比过去减少0.004 3%;(4)这种碳原子在自然界的丰度比较稳定;(5)碳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它的化合物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繁多;(6)密度最小的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仍不小于1。 详解:1.6726*10-27约等于1.6748*10-27/1.993*10-26其结果约等于1/12.
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其各同位素所占比例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算的,不是简单相加再除,而是各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所占百分比的加和。
1/12 的碳原子相对质量是1.6606X10的负27次方Kg
所以 以上数据相对于1/12 的碳原子相对质量
我们知道碳原子是由6中子和6质子组成,而每个中子和质子的重量都相当于其原子量的1/12
所以可知 相对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