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哪些宗派修四禅八定
答案:7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4 20:45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1-14 09:09
佛教哪些宗派修四禅八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1-14 10:35
四禅八定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称为共法,哪怕是外道也可以修。只是四禅八定之后才会有不同。
八定之中含四禅,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再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合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八定之中含四禅,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再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合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1-14 14:22
汤坊摄
- 2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1-14 14:12
四禅八定是共法,即使是名称不同,内容却差不多。
- 3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1-14 13:26
学习佛经是基础
- 4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1-14 12:49
当然是禅宗专修四禅八定了!其他宗派是略修.
- 5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1-14 12:25
正儿八经的禅宗,就是祖师一脉传下来的禅宗,是不修所谓的四禅八定的,他们讲究顿悟,见性成佛,把修四禅八定当做是造作(可以去翻看禅宗历代祖师的论著,比如六祖坛经,临济录,黄檗传心法要等,你会发现我所说的不假)。只有北宗神秀大师所传的北宗禅,才修这些禅定。并被以后的禅宗不肖子孙所继承,又掺杂了大量的小乘坐禅法,成了野狐禅。成佛在于悟,不在于坐禅修定。正宗的禅定,是时时入定,事事入定,并不是每天有个固定的时间,往那一坐,百不思百不想,如枯木相似。祖师禅固然也有坐禅的时候,但是那只是在使身心安宁,并不是在期望从禅定中得到什么。因为你枯坐一万年,你也什么也得不到(见马祖道一度百丈怀海之磨砖成镜的故事)。所以说,只要你期望从坐禅中得到什么的,一概是小乘禅,野狐禅。
- 6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1-14 11:57
三乘凡圣共修之禅定分为三大阶次
一、禅:A:离生喜乐地(初禅)
B:定生喜乐地(二禅)
C:离喜妙乐地(三禅)
D:舍念清净地(四禅)
二、四定:A:空无边处定
B:识无边处定
C:无所有处定
D: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第九次第定
因为前两种合称为四禅八定,且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故修到四禅八定后,便可进一步修第九个次第之定。又,四禅八定为凡夫定,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故其果报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灭烦恼。而第九次第定则是小乘圣位所修,以其能以定力伏灭“受想”二蕴,故又称为“灭受想定”。若受想灭,则行蕴亦息,故亦称“灭尽定”。
若得灭尽定,便得断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证阿罗汉,得入涅槃。然而,虽称为“灭尽定”,其实并不灭尽,以八识还在;若都灭尽,八识亦灭,谁入涅槃?所以阿罗汉所入之涅槃称为“有余依涅槃”,而非佛之“无余依”的无上大涅槃。然二乘人以不发度生大愿,故如来慈悲,教令入化城止息。
又有一种情况,虽得第九次第定,但不断烦恼,只是压伏六识,令不现行,此第九定即称为“无心定”,此为凡夫定,以不断烦恼,故不能证圣果,入涅槃。
四禅八定属凡夫定,但于佛教正定中,亦有“四禅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与正定中的四禅八定,名同而义不同。有何不同?
一、方法不同,即所依不同。凡夫定为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如依地、水、火、风等;而正定须依本性、净圆觉性而修,故二者不同。
二、目标不同:同样是达到初禅,乃至四禅,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以此为满足,亦即以现生能达初禅定,乃至四禅定,来世得生色界天,暂离欲界苦,以此为足,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虽亦达初禅,乃至四禅之境界,但禅定对他们而言,只是手段,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得于佛定。
故两者目标迥然不同。是故应知,修正定者,虽亦得四禅四定,但只得其名,只达其境界,而不住于其中,不味着其境界,【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修无漏】
一般而言,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若得三禅之果报,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已达到极致,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无过于三禅者;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不苦不乐,因此,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由于是无色界,因此更加与苦乐无涉。
纵观三界六趣之苦乐,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人趣与畜生趣,苦乐参半;仙趣与六欲天,乐多苦少,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至于色界,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得“离苦”之喜乐;二禅天得“定”之喜乐;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而纯受乐受;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太扰动,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入于舍受,证得不苦不乐受,住甚深禅定;虽然如是
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系有漏定,犹不能断生死烦恼,这点不可不知】
一、禅:A:离生喜乐地(初禅)
B:定生喜乐地(二禅)
C:离喜妙乐地(三禅)
D:舍念清净地(四禅)
二、四定:A:空无边处定
B:识无边处定
C:无所有处定
D: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第九次第定
因为前两种合称为四禅八定,且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故修到四禅八定后,便可进一步修第九个次第之定。又,四禅八定为凡夫定,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故其果报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灭烦恼。而第九次第定则是小乘圣位所修,以其能以定力伏灭“受想”二蕴,故又称为“灭受想定”。若受想灭,则行蕴亦息,故亦称“灭尽定”。
若得灭尽定,便得断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证阿罗汉,得入涅槃。然而,虽称为“灭尽定”,其实并不灭尽,以八识还在;若都灭尽,八识亦灭,谁入涅槃?所以阿罗汉所入之涅槃称为“有余依涅槃”,而非佛之“无余依”的无上大涅槃。然二乘人以不发度生大愿,故如来慈悲,教令入化城止息。
又有一种情况,虽得第九次第定,但不断烦恼,只是压伏六识,令不现行,此第九定即称为“无心定”,此为凡夫定,以不断烦恼,故不能证圣果,入涅槃。
四禅八定属凡夫定,但于佛教正定中,亦有“四禅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与正定中的四禅八定,名同而义不同。有何不同?
一、方法不同,即所依不同。凡夫定为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如依地、水、火、风等;而正定须依本性、净圆觉性而修,故二者不同。
二、目标不同:同样是达到初禅,乃至四禅,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以此为满足,亦即以现生能达初禅定,乃至四禅定,来世得生色界天,暂离欲界苦,以此为足,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虽亦达初禅,乃至四禅之境界,但禅定对他们而言,只是手段,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得于佛定。
故两者目标迥然不同。是故应知,修正定者,虽亦得四禅四定,但只得其名,只达其境界,而不住于其中,不味着其境界,【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修无漏】
一般而言,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若得三禅之果报,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已达到极致,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无过于三禅者;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不苦不乐,因此,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由于是无色界,因此更加与苦乐无涉。
纵观三界六趣之苦乐,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人趣与畜生趣,苦乐参半;仙趣与六欲天,乐多苦少,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至于色界,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得“离苦”之喜乐;二禅天得“定”之喜乐;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而纯受乐受;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太扰动,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入于舍受,证得不苦不乐受,住甚深禅定;虽然如是
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系有漏定,犹不能断生死烦恼,这点不可不知】
参考资料:成观法师《楞严经义贯》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