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一支试管,将适量馒头碎屑放入试管中
②向试管中加入2毫升纯净唾液和2滴碘液,并搅拌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37°C温水的烧杯中约7分钟
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试管内淀粉不变蓝
实验结论:馒头变蓝与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唾液都有关系
请你纠正该同学探究中的错误:
①实验设计上,该同学没有设置 组.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使用3支 (填“相同”或者“不同”)的试管,切去大小 (填“相同”或者“不同”)的3块馒头进行实验,使得除探究因素外的其他实验条件尽量 (填“相同”或者“不同”),这样的实验叫做 .
②该同学的实验步骤有误,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
(1)首先将三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然后向1、2号试管中加入 ,3号试管中加入 .
(2)接下来,向1、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 ,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 .
(3)将三支试管一同放入 °C温水中水浴5-10分钟.
(4)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两滴 ,观察颜色变化.
③请你描述实验结果中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并作出解释:(填“变蓝”或者“不变”)
1号试管 ,原因是 .
2号试管 ,原因是 .
3号试管 ,原因是 .
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操作如下:①取一支试管,将适量馒头碎屑放入试管中②向试管中加入2毫升纯净唾液和2滴碘液,并搅拌③将试管放入盛有37°C温水的烧杯中约7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06:11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02-25 22:37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2-25 23:00
(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的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步骤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同学在实验设计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没有说服力,应设置对照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应分别以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两组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②在操作上碘液应最后加,37℃的水浴应保持5-10分钟,否则淀粉分解不彻底.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下:(1)首先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1、2、3,然后向1、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3号试管中加入与馒头碎屑等量的馒头块.(2)接下来,向1、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1、2号试管进行搅拌,3号试管不搅拌.这样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和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3)再将三支试管一同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5-10分钟.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水浴5-10分钟使淀粉彻底分解.(4)最后用碘液检验是否有淀粉存在,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两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③在水浴前就滴加碘液,溶液会由于淀粉的存在而变蓝色,待水浴后,溶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了,蓝色会逐渐褪色,因此实验现象应该是先变蓝色,后慢慢褪色.1号试管遇碘不变蓝色,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而遇碘不变蓝.2号试管遇碘变蓝色,原因是没有唾液,不能分解淀粉,因而淀粉遇碘变兰.3号试管遇碘部分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未与淀粉充分混合,未反应的淀粉遇碘变蓝.故答案为:①对照;相同;相同;相同;对照实验;②(1)馒头碎屑;馒头块;(2)唾液;清水;(3)37;(4)碘液;③不变蓝;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变蓝;没有唾液,不分解淀粉;部分变蓝;唾液淀粉酶未与淀粉充分混合,淀粉消化不彻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2-26 00:18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