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沁色是什么样的?
- 提问者网友:自食苦果
- 2021-05-10 04:5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5-10 05:44
玉在土中年久,本质松朽,他物浸染,名日沁.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亮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澜,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仅以玵青类的沁色为例,在《玉纪》和《玉纪补》中就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澄潭水苍、雨过天青六种.这还不算,古玉上还有各种巧沁和多色沁,巧沁例如唐澜斑、黑蚓迹等,多色沁例如天地玄黄、群仙上寿、万福攸同者,可谓变化神奇.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 ,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地理位置.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就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藏环境.玉沁的各色名称许多都源自于此,例如新石器时代,人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辰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浸染了朱砂并深人肌理,美其名日:“宝石红,、“洒也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水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葬具结构.除去直接掩埋外,葬具中的棺株一般分为石质和木质的棺椁坚质和木质固耐用,但由于石棺不严,故耐用细泥沙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质棺椁是用榫卯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质葬具,即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造成了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则基本无沁.绚丽的冶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而“每得高值”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层阴影.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关键之—,也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自然”二字.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亲自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不再急功近利,必会收获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