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06:09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3-16 17:54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3-16 18:32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这句话出自:《礼记》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的意思是: 作为世子(即皇太子)的一举一动在与父亲(即皇帝)之间都要遵循父子、君臣、长幼之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礼》的成书过程: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戴德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3-16 19:58
表字一般是师傅给起的 所以 刘禅的表字是诸葛亮起的
史籍记载 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史籍记载 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 2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3-16 19:45
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
这里的“三善”是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其一,知父子之礼;其二,知君臣之义;其三,知长幼之节。)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也就是说作为世子(即皇太子)的一举一动在与父亲(即皇帝)之间都要遵循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所以皇太子必须要努力学习处理好这些为人之道才能顺利即位,以便统治天下。
在《三国志 后主传》中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也说过这句话,意思是勉励他努力学习礼节从而顺继大统。
这里的“三善”是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其一,知父子之礼;其二,知君臣之义;其三,知长幼之节。)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也就是说作为世子(即皇太子)的一举一动在与父亲(即皇帝)之间都要遵循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所以皇太子必须要努力学习处理好这些为人之道才能顺利即位,以便统治天下。
在《三国志 后主传》中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也说过这句话,意思是勉励他努力学习礼节从而顺继大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