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景色的?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09:19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3-22 10:13
用自己的话说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03-22 11:15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多用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文章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显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无一处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的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
苏文写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衬了作者境遇的凄凉吗?最后“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词语之中。面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优雅。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文写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衬了作者境遇的凄凉吗?最后“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词语之中。面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优雅。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3-22 11:2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