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猛药保证教育公平?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21:53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2-25 16:06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0-12-06 18:51
明争暗斗学区房 进入4月,一年一度的小学入学面试即将展开。当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发布公办小学和初中招生地段微调公示后,薛女士傻眼了。去年底,她和老公,加上父母公婆,一家人兜出老底,花费近700万,一举拿下峻林小区的一套房子。当时家人认为,峻林小区的孩子将对口华阳小学。没成想过户没多久,教育局微微调一调,峻林小区的孩子就被“踢出”了华阳小学。 同在天河区,余先生去年以近500万元的总价购买了华景锦苑的房子。该小区距华景小学一街之隔。“开发商从开盘到销售整个过程,都以华景小学为卖点,说这是‘学府大宅’,而且跟教育局谈妥了,没有问题。我们查询了一下,近两年这里都属于华景小学地段,加上楼盘确实离华景小学最近,因此也就相信以后能读华景小学了。”余先生如此说。为此,余先生和妻子集两家、两代人之力,又向亲朋好友借了款,打算宽宅与好学校一步到位。如今地段一公布,他连呼吐血,却不敢跟家中老人说,否则老人“心脏肯定受不了”。 如此揪心的故事,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不断上演,学区房价格,也随之被越炒越高。今年,上海出台新政,以对应学区房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上海今年首次启用的“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正式开通,与此同时,上海17个区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和小学对口地段表发布。其中,已有5个区县全部或在部分热门小学实施“5年一次同校入学机会”,坊间称为“5年限学令”。也就是一套房子里, 5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 至于户口不在上海的外来人士,择校则有别的“门道”。某房产中介公司经理向《新民周刊》记者透露,她的儿子今年将入小学。她公司所在梅川路附近的几所小学,都是她儿子入学考虑的对象。她向“黄牛”打听行情:“最好的那所小学标价10万,其次一所是8万。”还有一种与业主勾连,到社保中心登记租房合同的方式,进入外环线以外普通小学,“黄牛”开价是2万。当然,政府也开办了专门针对持有居住证者子弟的学校。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上海各种小学校长实际上已向教育局“上缴了”批“条子生”的权力,“黄牛”运作的空间已然大大收窄。然而,公办学校成为明码标价的资源,从价码上看,有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差距。诚如“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所编《教育改革进行时》一书前言所称,“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利益诉求复杂,随着旧矛盾的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 如今的教育公平吗? 面对学区房暗地里的明码标价,学者易中天的态度是——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多样化办学校来减压学区房。 “减弱教育不公平的办法是承认差距!”易中天认为如今的教育并不公平,而绝对的公平,所谓“有教无类”是不存在的。已从厦门大学退休的易中天,亮相华东师范大学,再次语惊四座。“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该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易中天作为嘉宾,发言引起会场上几番波澜。 对于好老师、好学校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人提出可以使用“慕课”等新办法解决,而易中天给出的答案是:“绝对的公平是做不到的。”在易中天眼里,现在最纠结的、感觉入学难问题最大的,恰恰是城市白领阶层。“他们不会像有钱人可以任性,可以挑最好的最贵的学校,再不行出国念书。对于都市白领来说,他们工作最累,纳税最多,好学校,又是自家可能负担的,就那么几家,孩子上不到这样的学校,怎么办?打破头吗?”易中天给出的答案是——多元化、多样化办学。比如最顶尖、最贵的学校,留给富豪和精英子弟,他们交纳昂贵的学费后,这部分学费就像税收调节一样,可以去扶贫,可以去改变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的硬件、软件。比起那些最贵的学校,城市白领也该有他们可以花钱能够企及的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也持有类似观点。在他《重启教育改革》一文中,如此写道:“精英人士的子女如果接受特殊教育,可以到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去,贫困学生也可以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进入这些学校。”朱永新认为,推进教育公平,就要让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化,这意味着那些名校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获得更多资源。而且与“差校”相比,可能得到的资源更少。换言之,公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将更平均,由此产生的“学区房”概念甚至能一定程度弱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则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一个政府态度的问题。 “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的发展主要靠创新。教育的公平,比如说基础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属性等等,国家还是相当重视,乃至做得比其他一些领域要好。” 葛延风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市流动人口教育保障是否足够?如果流动人口行为出现偏差,农二代无法根植于城市,乡村又回不去了。这样的城市化就是不彻底的城市化。”如此不彻底的城市化,可谓是城市某种程度的乡村化,乃至导致阶层群体敌视。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说:“在东部发达地区,我们很多学校的硬件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学校,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认认真真研究过,究竟多大的校园是必需的;各级各类学校究竟需要多少建筑面积才是合理的;教育设施的投入与更新是否要拟一个标准或规范?” 什么是教育公平? 有学者举过一个例子:把教育公平看成是大街上的公共汽车,所有人都可上车,每个人都有座位,这就公平了。但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如果只提供单一的公共汽车,那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人不愿意坐,因为他会晕车。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供自行车和三轮车呢? “教育模式本就不是大一统的,受教育的方式、学校应该都是不一样的。”易中天说,“每个人的个体都是有差异的。国家要保证的,是提供基本一致的教育环境。这就像飞机有头等舱,酒店有五星级,但你必须保证普通人的飞行安全,保证普通酒店最基本的安全与舒适度。纳税人的钱,也就是国家财政拨款必须公平分配。摊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钱应该是一样的,而有钱人可以放弃这笔拨款,另外花钱买教育,而他们花出去的钱,应该再投入到全民的教育经费中去。”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吴忠民更是直指:“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保证人们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当然,这一基本权利,就如同国家必须保证你不饿死、不冻死的权利,但不能保证供应每个人享用海鲜和皮革。”在吴忠民看来,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机会平等问题。“凡是有相同能力,相同意愿的人,他们的前景应该是大致一致的。如若不然,再不进行适当的校正,社会安全就会出现问题。社会潜能无法激发。”吴忠民说,“流动人口中也有很好的小孩,如果他们中大量的无法接受教育,那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而会造成社会动荡。”吴忠民认为,教育公平是要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铺垫。 对于朱永新提出“贫困生也可以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进入高收费民办学校”,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提醒:“如果学生进入一所好学校,但却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这也在无意间剥夺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 在论坛上,有人提出问题:“慕课”等在线教育,是否能弭平教育不公的鸿沟。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慕课’不是革命,也不是风暴。它只是教育资源的一种补充。”亦即,不能将之绝对化为弭平教育不公的利器。 北大教授陈平原亦持类似看法。他说:“对在线教育过度吹捧,我是持批评态度的。我认为,只有大学基础性的通识课,可以这样教。好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对着屏幕讲课。”陈平原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几十年来,他上课的一个惯例是——必须对着学生们的眼睛。“不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都是一样的。”陈平原如此说来,甚至举出了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你连学生是谁都不知道,怎么教书?”同理,如果学生都不知道老师是谁,那该怎么学习呢? 国务院教育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是“慕课”的大力推动者。他说:“‘慕课’发展到今天只有两年时间,用慕课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且慕课不可能代替传统教育。然而,‘慕课’确实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果谈到未来,那么新型的互联网教育,需要大量的老师去摸索,这就和我们刚开始大部分人都不太会玩手机、玩微信,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内容越来越丰富,谁也不会说微信是个坏东西。”在汤敏眼里,“慕课”将会成为一种便宜的连锁式教育模式。 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方展画看到过一份数据——据国内某权威部门2012年对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所作的监测结果,四年级学生具有“抑郁倾向”的人数超过一成,而八年级学生则高达30.9%。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为此表示:“追求结果的公平是一种乌托邦——不可能每个人的未来都从事一个职业拿一样的薪水,但追求过程的公平是可循的。” 公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讲了一段历史:“二战前的英国,在中等教育上实行分轨制,分为文法学校和技术学校。战后,英国人认为这不利于教育平等。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调整为综合中学为主。比如撒切尔夫人任教育大臣期间,由于她本人是文法学校毕业的,本人有精英意识。可面对现实,她主导了将综合学校调整为占所有学校的六成。如今,这一比例已渐进式地达到了九成。” 当然,即使在欧洲,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比如在荷兰、法国、德国至今保持着分轨制,且人们并不认为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是不平等的。而在当下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念职业高中是没出息的,更是没有前途的。特别是过大的职业待遇差距,导致社会地位差距非常大。“唯学历论”的问题非常突出,导致在择校上的恶性比拼。而既得利益群体又将名校的学籍视为囊中必然之物,才导致进一步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 当然,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是最基本的公平。在高等教育已然大众化的今天,回看往昔,诚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发言中所说:“我自己是1977级大学生的一员。当时报考大学不受身份的限制,不受性别的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那时候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对少平说:‘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当然,即使在路遥笔下,也并未要求像少平这样的农村孩子,一定要上史家小学。使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孩子都有学上,学习的内容又大致程度相当,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0-04-26 16:55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