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汉朝为什么将祭天定在上辛日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3:0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1-29 18:59
什么是“文化:汉朝为什么将祭天定在上辛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1-29 20:17
上辛日
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其中每年正月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唐代杜佑《通典· 礼序》: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 致敬鬼神, 蜡为田祭。"是为吉礼之一。《礼记》规定郊于建子月,用辛。汉代郑玄注: "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 故天子、诸侯南郊举行祭祀皇天上帝皆用辛日。清沿古制,每年正月上辛日于南郊举行祈谷以求丰收的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如国家有丧事等,则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于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举行。
上古祭天曾在冬至进行,用赤豆粥荐神。在古代,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举行祈谷礼以祈农事。古制,都城百里之外为“郊”,后来把城邑之外泛称为“郊”。郊祀是一种十分隆重的祭礼。《谷梁传》说:“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郊,享道也,贵其时。”
从周朝开始,祭天祈年谷多选在辛日举行。周天子首次冬至郊祭,其日恰为辛日,辛与新谐音,取“为人当斋戒自新洁也”之意。《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汉魏以来,或用丁日或用己日,而用辛日为多,后世也多依此旧制。《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季秋之月大享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春秋祈报由来久矣。郑玄注曰:“元日,谓上辛,郊祭天也。”自隋唐至宋明,也多以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旧唐书·礼仪一》记载:“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五方帝从祀。”《宋史·礼二》中也记载了吏部尚书宋琪等奏请“以来年正月上辛合祭天地”并得到准允之事。而民间的春祈秋报,亦农夫之长规也。西和民间在孟春之后,农事方兴,乡间七八村或十余村联合一处演剧数日,因为这样做“价廉而易举”,借此以祈谷、寻乐,是乡村中最普遍的娱乐方式。
实际上,古代祭天祈年谷之典礼,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兼顾各种因素,尤其是要围绕立春时间的迟早作调整,祈谷礼可以在立春前举行。如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当年立春在正月十一,但郊祀祭天祈年谷的典礼却在正月初三举行,认为此“是近世明例,不以先郊后春为嫌”(《南齐书·礼上》)。但对这一变更,宋代龙图阁待制陈彭年就认为“有违左氏之明文”。他说:“按《月令》,正月元日注为祈谷,郊祀昊天上帝。《春秋传》曰:‘启蜇而郊,郊而后耕。’盖春气初至,农事方兴,郊祀昊天,以祈嘉谷,当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自晋泰始二年,始用上辛,不择立春之先后”,请求“望以立春后上辛行祈谷礼”(《宋史·礼三》)。
宋朝在景德四年以前,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只用上辛日,其后则用立春后辛日。明初并无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嘉靖十年(1531年),定孟春上辛在南郊大祀殿(天坛祈年殿前身)行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后祭天祈年谷之礼改在惊蛰之日举行,此后遂为定制。
清人入关后,国家祭礼沿袭明制:“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清史稿》卷82).其中祈谷礼为清代吉礼,属大祀范畴,“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同上),此三大祀都在南郊天坛举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坛大享殿改称祈年殿后,清代的祈谷大典都在此举行。但天坛祭天行祈谷礼的时间与有明一代一样,仍不固定。祭天祈年谷选在正月,完全符合故人的“郊之时”,立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是开始春耕的信号。历代统治者受立春迟早的影响而改变祭天祈年谷时间,正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农事顺畅、百谷丰饶的良好愿景(参阅《寻根》2009第4期张晶晶《中国古代祈谷礼的举行时间》)。
《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到秋季又举行秋报仪式,大享天帝及诸神,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此风俗由来已久。而民间之春祈秋报,也是农民农耕生产生活的常规工作之一。
西、礼两县民间祈谷之风俗,经常在孟春以后,农事方兴之时,乡村间或七八村、或十余村联合起来演剧数日,以作祈谷之会,俗名曰“春台会”,也叫“春台子戏”。户数较少的小村庄往往因为经济拮据唱不起大戏,但至少也要唱几天灯影子戏,因为演牛皮灯影子戏价格低廉,且容易办到,所以一到孟春季节,各村都要唱春台子戏,借此以祈年谷,寻欢乐,既娱神又娱人,这也是乡村间农民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也有建青苗醮者,名之曰“祈丰保苗”,过去城乡都有此举。此外,女子在新春打秋千,男子于春风放风筝,小儿入冬打毛蛋,踢毽子,在过去也是比较广泛的农村娱乐方式(参阅朱绣梓主编的民国版《西和县志·卷4·民生志》)。
满意请采纳
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其中每年正月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唐代杜佑《通典· 礼序》: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 致敬鬼神, 蜡为田祭。"是为吉礼之一。《礼记》规定郊于建子月,用辛。汉代郑玄注: "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 故天子、诸侯南郊举行祭祀皇天上帝皆用辛日。清沿古制,每年正月上辛日于南郊举行祈谷以求丰收的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如国家有丧事等,则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于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举行。
上古祭天曾在冬至进行,用赤豆粥荐神。在古代,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举行祈谷礼以祈农事。古制,都城百里之外为“郊”,后来把城邑之外泛称为“郊”。郊祀是一种十分隆重的祭礼。《谷梁传》说:“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郊,享道也,贵其时。”
从周朝开始,祭天祈年谷多选在辛日举行。周天子首次冬至郊祭,其日恰为辛日,辛与新谐音,取“为人当斋戒自新洁也”之意。《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汉魏以来,或用丁日或用己日,而用辛日为多,后世也多依此旧制。《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季秋之月大享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春秋祈报由来久矣。郑玄注曰:“元日,谓上辛,郊祭天也。”自隋唐至宋明,也多以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旧唐书·礼仪一》记载:“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五方帝从祀。”《宋史·礼二》中也记载了吏部尚书宋琪等奏请“以来年正月上辛合祭天地”并得到准允之事。而民间的春祈秋报,亦农夫之长规也。西和民间在孟春之后,农事方兴,乡间七八村或十余村联合一处演剧数日,因为这样做“价廉而易举”,借此以祈谷、寻乐,是乡村中最普遍的娱乐方式。
实际上,古代祭天祈年谷之典礼,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兼顾各种因素,尤其是要围绕立春时间的迟早作调整,祈谷礼可以在立春前举行。如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当年立春在正月十一,但郊祀祭天祈年谷的典礼却在正月初三举行,认为此“是近世明例,不以先郊后春为嫌”(《南齐书·礼上》)。但对这一变更,宋代龙图阁待制陈彭年就认为“有违左氏之明文”。他说:“按《月令》,正月元日注为祈谷,郊祀昊天上帝。《春秋传》曰:‘启蜇而郊,郊而后耕。’盖春气初至,农事方兴,郊祀昊天,以祈嘉谷,当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自晋泰始二年,始用上辛,不择立春之先后”,请求“望以立春后上辛行祈谷礼”(《宋史·礼三》)。
宋朝在景德四年以前,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只用上辛日,其后则用立春后辛日。明初并无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嘉靖十年(1531年),定孟春上辛在南郊大祀殿(天坛祈年殿前身)行郊祀祭天祈年谷之礼,后祭天祈年谷之礼改在惊蛰之日举行,此后遂为定制。
清人入关后,国家祭礼沿袭明制:“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清史稿》卷82).其中祈谷礼为清代吉礼,属大祀范畴,“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同上),此三大祀都在南郊天坛举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坛大享殿改称祈年殿后,清代的祈谷大典都在此举行。但天坛祭天行祈谷礼的时间与有明一代一样,仍不固定。祭天祈年谷选在正月,完全符合故人的“郊之时”,立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是开始春耕的信号。历代统治者受立春迟早的影响而改变祭天祈年谷时间,正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农事顺畅、百谷丰饶的良好愿景(参阅《寻根》2009第4期张晶晶《中国古代祈谷礼的举行时间》)。
《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到秋季又举行秋报仪式,大享天帝及诸神,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此风俗由来已久。而民间之春祈秋报,也是农民农耕生产生活的常规工作之一。
西、礼两县民间祈谷之风俗,经常在孟春以后,农事方兴之时,乡村间或七八村、或十余村联合起来演剧数日,以作祈谷之会,俗名曰“春台会”,也叫“春台子戏”。户数较少的小村庄往往因为经济拮据唱不起大戏,但至少也要唱几天灯影子戏,因为演牛皮灯影子戏价格低廉,且容易办到,所以一到孟春季节,各村都要唱春台子戏,借此以祈年谷,寻欢乐,既娱神又娱人,这也是乡村间农民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也有建青苗醮者,名之曰“祈丰保苗”,过去城乡都有此举。此外,女子在新春打秋千,男子于春风放风筝,小儿入冬打毛蛋,踢毽子,在过去也是比较广泛的农村娱乐方式(参阅朱绣梓主编的民国版《西和县志·卷4·民生志》)。
满意请采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1-29 20:46
文化,简单说文化就是先人的传承知识积累,汉朝时礼仪最反锁了,
上辛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
其中每年正月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唐代杜佑《通典· 礼序》: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 致敬鬼神, 蜡为田祭。”是为吉礼之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