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我的启示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7 11:57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5-16 14:43
苏轼对我的启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5-16 15:40
"苏东坡效应"的启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座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
对自我的认识,如同观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样,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潜入海底,可证龙宫之虚;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无.倘远远一瞟,雾里观花,隔岸看戏,就很难认清真面目.然而近观,也并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对此,有人比喻道,犹如看画,从一定的距离与角度看去,齐白石的虾趣图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
但是,倘过于贴近去看,又只盯住一处,满眼不过几个墨团,便无甚意趣了.看画如此,看人亦然.鲁迅先生说人是怎样的美人,倘用放大镜照她搽粉的臂膊,也会只看见皮肤的褶皱及褶皱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画.名作与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常的作品与普通的人们了.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有这种太远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况.
"苏东坡效应"可不是"天外来客".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会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对"自我"的认识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增添了难度.
鉴此,"苏东坡效应"无疑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被"苏东坡效应"牵着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风,只好让对"自我"的认识模糊下去.不,当然不能这样.在"苏东坡效应"敲响的警钟声中,我们应该听到的是这样一种召唤:保持警觉,切勿盲目,力求对"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
办法总是有的.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览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对准"焦距",认识自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座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
对自我的认识,如同观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样,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潜入海底,可证龙宫之虚;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无.倘远远一瞟,雾里观花,隔岸看戏,就很难认清真面目.然而近观,也并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对此,有人比喻道,犹如看画,从一定的距离与角度看去,齐白石的虾趣图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
但是,倘过于贴近去看,又只盯住一处,满眼不过几个墨团,便无甚意趣了.看画如此,看人亦然.鲁迅先生说人是怎样的美人,倘用放大镜照她搽粉的臂膊,也会只看见皮肤的褶皱及褶皱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画.名作与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常的作品与普通的人们了.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有这种太远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况.
"苏东坡效应"可不是"天外来客".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会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对"自我"的认识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增添了难度.
鉴此,"苏东坡效应"无疑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被"苏东坡效应"牵着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风,只好让对"自我"的认识模糊下去.不,当然不能这样.在"苏东坡效应"敲响的警钟声中,我们应该听到的是这样一种召唤:保持警觉,切勿盲目,力求对"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
办法总是有的.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览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对准"焦距",认识自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5-16 18:47
人不能太愚忠……
- 2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5-16 17:07
不知佛学,难成书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