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4 12:01
- 提问者网友:听门外雪花风
- 2021-06-03 12:43
太极?什么是太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6-03 13:10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 刚,发劲完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6-03 17:50
以柔克刚,刚柔并进,并能强身健体。就是太极。
- 2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6-03 17:26
太极,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太极一词见于《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对于此段文辞,历来有两
种解释。一种解为筮法,筮占者执蓍草于将分未分之时,即称太极;一种解为易理,视
太极为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四象和八卦指的是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
易理的解释后来有很多发展。汉代以谶纬解《易》,以卦气讲说阴阳灾异。《河图·括
地象》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
为地。”②意为天地未分前的太极是混沌一气,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汉书·律历
志》中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③将太极和元气并列起来。为了解释“元气”之前
的世界,《易纬·乾凿度》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又称:“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
弗法。”④魏晋时期,韩康伯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
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⑤他将太极又等同于“无”。宋明时
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
变化无穷焉。”⑥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
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
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
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⑦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
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⑧“太极非是别为一物,
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⑨同时,朱
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CD朱熹的“太极”、
“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
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
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
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
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
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
·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
“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
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
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
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
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
《吕氏春秋·仲夏纪》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CG《淮南子·览冥训》称:“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
其数,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
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CH显以《周易》
的《系辞上》为据。但是,清代俞樾认为高诱注有误,“太极”是“天之上”的意思,
指称六极之外的空间。《冲虚至德真经·天瑞篇》,在解释宇宙之发生时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CI其后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明文字与《易纬·乾凿度》全同。可知《易纬》
的宇宙发生论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所容纳。
太平道的《太平经》有受到五行、八卦学说的明显影响,但将天地起源归结于“一”。
在《太平经》中,有近二十处使用“无极”一词,如“无极之天”,“无极之地”、
“无极之国”、“无极之境”、“无极之世”、“无极之术”、“无极之殿”、“无极
之道”,等等。“无极”之义大致指极深、极广、极远、极长、极为有效等意思,并未
同《易传》的“太极”概念相联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在解释“复归于无极”
时,称“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CJ“无极”相当于“道”,“大无极”
即大道的意思。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二次提及《易》,还曾提及《河图》
《洛书》和“八卦”,但是并无“太极”的说法。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特别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文献中,突然有大量“太极”字样
出现。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
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意为道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即由太极
生天地。因此,这一太极观直接源于汉儒。在《真诰》中,太极又有天上仙界的意思,
同卷称青鸟公“服金汋,而升太极”,“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
九宫也”。CK在《协昌期》中,太极又是神灵的名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
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在也。”《稽神枢》称“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
“受行《玉珮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太极真人就是“太上之弟子也,年七岁而
知长生之要”。另外“太极”又是道术的名称,《甄命授》称“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
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协昌期》称“此太极上法,
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气彻视”。CL根据历代高道的传记,
上清派道士有不少是精研过《易》学的,因此,在上清派的《太上玉珮金铛太极金书上
经》《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
诀》,等经典中,也有不少论及“太极”的。
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以“太极”解释“道”,将易理和
《道德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阐发“无名,天地之始”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
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
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
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
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
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
“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
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
“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
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
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
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
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
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
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
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
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
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
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
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
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
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
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
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
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
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
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
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
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
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
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
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
“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
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
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
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
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
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
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
“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
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
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
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
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
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
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
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
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
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
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
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
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
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
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
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
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
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
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
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
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
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
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
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
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
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注: ① 《十三经注疏》第8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④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34页,卷一上第23~24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 《汉书》第4册96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⑤ 《王弼集校释》第55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⑥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第3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⑦ 《周易程氏传》卷三 ⑧ 《丛书集成初编》第644册1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 《朱子语类》2371页,中华书局,1986年 CD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CECFCHCICKCLCMNHNI 《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65页,766页,第5册46页,532页,第4册592、594、597页,620、639、684、596、629页,第2册37页,第4册375页,第10 册4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G 《诸子集成》第6册《吕氏春秋》第47页,中华书局,1954年 CJ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NDNENFNJNKNL 《道藏》第4册509~510页,494页,第5册334页,第20册312页, 330页,第4册482、4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NG 《道藏辑要》鬼集,卷五 NM 《道书十二种》第176~177页、3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OD 《乐育堂语录》第140、124、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3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6-03 17:09
太极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
- 4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6-03 15:36
在阴阳为分的时候叫无极,无极演变成太极,就是阴阳初分的时候,阴阳各半时称为太极
- 5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6-03 14:40
以柔克刚…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