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人物的名字怎么 都是一个字?
答案:6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7:59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4-04 21:41
东汉时期的人物的名字怎么 都是一个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4-04 23:11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4-05 04:59
尧 舜 禹也都是一个字,那时候就是那个流行追问哥,我说的是汉朝啊,尧舜禹是什么时期的啊?追答我的意思是从远古到那个时代啊,而且那时候汉字数量少,生僻字又多,有文化的人也不多,不能搞太复杂的.
- 2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4-05 04:08
姓名:诸葛亮
姓:诸葛 名:亮
古人只是直接喊名而已,不喊姓。
要喊姓的时候后面要加敬词,比如:郭嘉,郭先生之类的 或者是上级喊下级。
姓名一起喊好像表示对人的不尊重。
我的记忆中好像是这样的。
姓:诸葛 名:亮
古人只是直接喊名而已,不喊姓。
要喊姓的时候后面要加敬词,比如:郭嘉,郭先生之类的 或者是上级喊下级。
姓名一起喊好像表示对人的不尊重。
我的记忆中好像是这样的。
- 3楼网友:毛毛
- 2021-04-05 03:00
原因是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被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前朝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所以从东汉到三国这一段时间,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是单名。双名主要存在于一些地位不是很高,或者出身比较卑贱的家庭里面。比如黄巾起义里面的很多将领就是双名,如程远志、张牛角等等。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被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前朝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所以从东汉到三国这一段时间,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是单名。双名主要存在于一些地位不是很高,或者出身比较卑贱的家庭里面。比如黄巾起义里面的很多将领就是双名,如程远志、张牛角等等。
- 4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4-05 02:06
古代的名字都是一个字
严格意义上讲,是名是一个字
古代名字是两个概念。
名一般是一个字,字一般是两个字。
名和字又有不同的作用。名是给自己叫的,自称的时候用的。字是给别人叫的。
那东汉三国的人物来局里,诸葛亮就总说:亮如何如何。别人提到他,就说孔明如何如何。
严格意义上讲,是名是一个字
古代名字是两个概念。
名一般是一个字,字一般是两个字。
名和字又有不同的作用。名是给自己叫的,自称的时候用的。字是给别人叫的。
那东汉三国的人物来局里,诸葛亮就总说:亮如何如何。别人提到他,就说孔明如何如何。
- 5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4-05 00:34
名字名字,有名有字。那时候的姓名基本都是两个字(除了复姓),前面是姓,后面是名。但是还要有字。比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刘备,是姓刘名备字玄德。。。。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没了。
翻开中国历史,整个的东汉至三国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少有两个字的,即使有也是些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而知识分子、官员、显要者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掌握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当然也涉及到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以后,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尽管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原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翻开中国历史,整个的东汉至三国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少有两个字的,即使有也是些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而知识分子、官员、显要者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掌握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当然也涉及到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以后,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尽管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原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