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的经济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00:09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11-24 05:39
南丹县的经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11-24 05:50
南丹县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2010年,南丹南丹县生产总值64.63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收入8.2168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比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亿元,同比增长25%。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5年翻1.44番,工业总产值翻2.12番,工业增加值翻2.1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2.53番。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2.1:45.8:32.1调整到12∶62∶26,工业比例上升16.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年均增速37%,是“十五”的4.6倍。
2011年,南丹南丹县完成财政收入10.0166亿元,同比增长21.9%。南丹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6.0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7.78%,可比价同比增长7%。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68:2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总面积587.4万亩,但可耕面积少。1990年南丹县耕地面积24.3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1%,农业人均1.15亩。耕地中早地10.3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2.8%;水田13.9187万亩,占57.2%,其中旱涝保收田5.63万亩;占水田总面积41%。
1950年1月14日南丹和平解放。土改后由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经济合作社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经济。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造田造地,南丹县旱涝保收面积由1950年的2.82万亩上升至5.63万亩。农业科学事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部门设有专业技术站21个,科技人员7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6人,助理农艺师20人,技术人员20人,未定职的技术人员13人,并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种田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过去稀插(栽)改为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积极推广良种、水稻由高秆到矮秆到杂交水稻,小麦由老品种到高产良种;玉米从铁苞谷到杂交玉米;油菜从本地小油菜到杂交油菜。施肥由单一施肥到配方施肥。耕作制度由粗耕粗种改为精耕细作。稻田由一熟制改两熟制三熟制。旱地推行轮作由一熟变二熟三熟。加强植物保护工作,防治上从土法防治到规范化防治。农业机械具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牛耕到使用拖拉机、由水车到水泵电泵,初步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由于农业技术装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南丹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6181万元,比1950年增长14.3倍;粮食总产7528.3万公斤,比1950年增长3.27倍。
2010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8%,比“十五”加快3个百分点。
2013年1月至9月,南丹县实现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21元,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贴资金1771.09万元,完成超级稻种植8.3万亩,单交玉米种植9.22万亩;落实农资综合政策补贴资金1771.09万元,推广三避 、 三免技术16.9万亩,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45.72万亩次,推广农作物间套种6.3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9.7万亩次。 南丹县内除矿业外其它工业发展较晚,解放初期,仅有为数不多的酿酒、纺织、小五金、小农具个体工场作坊手工业。1956年,南丹县所有手工业者组成7个行业生产合作社;县办企业有酿酒厂、电厂、城关供水站、农具厂等,当年工业产值2.03万元。
1962年南丹县工业总产值98.30万元。1968年,县属地方国营企业6个,职工343人,固定资产原值78.79万元,工业总产值51.54万元,税收8.82万元,亏损15.75万元。70年代初期,县内重建一批国营企业,对原有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管理,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值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76年工业总产值767.69万元。同时二轻及乡镇工业也得到壮大和发展,同年,二轻工业职工217人,产值为105.2万元;乡镇工业产值为172万元。1979年,地方国营工业产值723.7万元,二轻工业产值137.9万元,乡镇工业产值200.2万元。
1990年南丹南丹县已拥有采选冶工业、机械、建材、森工、电力、酿酒、食品、印刷、化肥、造纸等100多个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在国家紧缩银根、市场疲软的景况下,南丹县工业总产值仍达5099.57万元,其中地方国营企业总产值2573.9万元,二轻企业396.57万元,乡镇企业1009.1万元(不含龙泉选矿厂1500万元),村办企业1120万元,实现总利税774万元。
南丹工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食品、造纸等12类工业体系,有色金属的采选冶自成体系,已具有7000吨/日选矿能力的锡、锑、锌综合选矿能力,具备年产1万吨的锡冶炼、年产2万吨的锑冶炼、年产1万吨的铅冶炼、年产1万吨的锌冶炼能力,锡锌产量居中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锡锌生产基地。
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12.21亿元,同比增长84.1%。
2010年,南丹南丹县生产总值64.63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收入8.2168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比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亿元,同比增长25%。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5年翻1.44番,工业总产值翻2.12番,工业增加值翻2.1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2.53番。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2.1:45.8:32.1调整到12∶62∶26,工业比例上升16.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年均增速37%,是“十五”的4.6倍。
2011年,南丹南丹县完成财政收入10.0166亿元,同比增长21.9%。南丹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6.0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7.78%,可比价同比增长7%。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68:2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总面积587.4万亩,但可耕面积少。1990年南丹县耕地面积24.3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1%,农业人均1.15亩。耕地中早地10.3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2.8%;水田13.9187万亩,占57.2%,其中旱涝保收田5.63万亩;占水田总面积41%。
1950年1月14日南丹和平解放。土改后由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经济合作社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经济。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造田造地,南丹县旱涝保收面积由1950年的2.82万亩上升至5.63万亩。农业科学事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部门设有专业技术站21个,科技人员7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6人,助理农艺师20人,技术人员20人,未定职的技术人员13人,并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种田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过去稀插(栽)改为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积极推广良种、水稻由高秆到矮秆到杂交水稻,小麦由老品种到高产良种;玉米从铁苞谷到杂交玉米;油菜从本地小油菜到杂交油菜。施肥由单一施肥到配方施肥。耕作制度由粗耕粗种改为精耕细作。稻田由一熟制改两熟制三熟制。旱地推行轮作由一熟变二熟三熟。加强植物保护工作,防治上从土法防治到规范化防治。农业机械具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牛耕到使用拖拉机、由水车到水泵电泵,初步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由于农业技术装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南丹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6181万元,比1950年增长14.3倍;粮食总产7528.3万公斤,比1950年增长3.27倍。
2010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8%,比“十五”加快3个百分点。
2013年1月至9月,南丹县实现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21元,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贴资金1771.09万元,完成超级稻种植8.3万亩,单交玉米种植9.22万亩;落实农资综合政策补贴资金1771.09万元,推广三避 、 三免技术16.9万亩,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45.72万亩次,推广农作物间套种6.3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9.7万亩次。 南丹县内除矿业外其它工业发展较晚,解放初期,仅有为数不多的酿酒、纺织、小五金、小农具个体工场作坊手工业。1956年,南丹县所有手工业者组成7个行业生产合作社;县办企业有酿酒厂、电厂、城关供水站、农具厂等,当年工业产值2.03万元。
1962年南丹县工业总产值98.30万元。1968年,县属地方国营企业6个,职工343人,固定资产原值78.79万元,工业总产值51.54万元,税收8.82万元,亏损15.75万元。70年代初期,县内重建一批国营企业,对原有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管理,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值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76年工业总产值767.69万元。同时二轻及乡镇工业也得到壮大和发展,同年,二轻工业职工217人,产值为105.2万元;乡镇工业产值为172万元。1979年,地方国营工业产值723.7万元,二轻工业产值137.9万元,乡镇工业产值200.2万元。
1990年南丹南丹县已拥有采选冶工业、机械、建材、森工、电力、酿酒、食品、印刷、化肥、造纸等100多个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在国家紧缩银根、市场疲软的景况下,南丹县工业总产值仍达5099.57万元,其中地方国营企业总产值2573.9万元,二轻企业396.57万元,乡镇企业1009.1万元(不含龙泉选矿厂1500万元),村办企业1120万元,实现总利税774万元。
南丹工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食品、造纸等12类工业体系,有色金属的采选冶自成体系,已具有7000吨/日选矿能力的锡、锑、锌综合选矿能力,具备年产1万吨的锡冶炼、年产2万吨的锑冶炼、年产1万吨的铅冶炼、年产1万吨的锌冶炼能力,锡锌产量居中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锡锌生产基地。
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12.21亿元,同比增长84.1%。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