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苏姓来源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15:03
苏姓来源
最佳答案
姓氏苏的来源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余下全文>>苏氏起源? 苏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有关古书都称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苏姓。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zhi)、沁(qi海)阳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juin)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xian)阳(现在的湖北),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四川,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苏氏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曾经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西汉的苏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历经威胁诱降,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十六国时期秦国的女诗人苏蕙,唐代宰相,苏味道、苏廷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还有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北宋苏时,四川苏姓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眉山(现在的四川)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他的书法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畅达,同他的父亲、散文学家苏洵以及弟弟、散文学家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苏”同时,有诗人苏舜(shuen)钦,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汀军将领苏元春,近代有个文学家苏曼殊百家姓苏姓的故事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余下全文>>苏的姓氏起源 苏姓的起源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苏姓起源
关于苏氏起源,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载。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求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华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避开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随迁到今甘肃河内,在......余下全文>>关于苏氏的来历 隋唐时期,陕西依然是苏氏聚居的大本营,南北朝时期,虽然有苏姓后人向南方迁徙,但是在南方还并为形成有规模的苏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苏氏的闽派、蜀派、眉派。 苏味道 眉派始祖是苏味道,他原任唐凤阁侍郎后被贬为眉州刺史,这一支苏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开支散叶、繁衍后代,在当地形成苏氏眉派,又称眉山派,苏味道被尊为苏氏眉山派始祖。 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成就尤为突出,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眉派三苏缘何称自己为“赵郡苏氏”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因其文名和名望,苏轼一支一直被苏氏后裔尊为眉山苏氏。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很多时候都自称赵郡苏氏,这又为何故? 苏轼 汉兴,苏氏开始迁徙入秦,苏建家于长安杜陵,他在武帝时以击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苏建禒后代遂在平陵安家,苏建生三子:长子苏嘉,中子苏武,幼子苏贤。嘉的六世孙苏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苏章,东汉顺帝时期为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当地人民,苏章的子孙就在赵郡居住下来了,赵郡苏氏便由此而起。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提到:“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苏味道是河北赵州栾城人(今河北石家庄),他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后被贬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迁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栾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苏姓。眉山苏派源于河北赵郡苏氏,故苏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时都自称赵郡苏氏。 三苏可考的祖辈 苏味道[1]—→苏份[2]—→苏瑗—→苏诜(shen)—→苏汝集—→苏泾—→苏钅斤[3]—→苏祜(hu)[4]—→苏宗皋(gao)[5]—→苏序[6][1]苏味道(638.3.11——705.7.21),赵州栾城人(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少有文才,九岁能属辞。与乡人李峤同以文辞知名,被时人称为“苏李。”成人后,苏味道被州里举为进士。及第后,累迁咸阳尉。延载初年(694年),苏味道历迁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元配裴氏,继配刘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苏味道因亲附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之罪,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岁。有文集流行于当世。为眉山苏氏始祖(即眉阳派)。 [2]苏份(673.3.11——705.7.21),苏味道第二子。配卢氏,留四川眉山。 [3]苏钅斤(861.3.12——935.6.6),配黄氏(877——935.2.5),以侠气闻于乡闾。生五子,长子苏祈,次子苏福,三子苏礼,四子苏祐,五子苏祜。 [4]苏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长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苏祜与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镇。 [5]苏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与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苏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简易朴实,与人交往,不择贵贱,摆架子,与乡邻相处融洽,无神主义者。与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迹详见于苏轼《苏评廷行状》、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等文献。 苏洵的兄弟和子女 苏轼的子孙及后代定居......余下全文>>河北苏姓 由来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耿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苏氏的来源? 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鄄城苏老家苏姓起源 鄄 城 蒙 古 苏 氏 考
波?少布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之后,在今山东鄄城县居住着一支自称元裔的苏氏蒙古人(大约有二万人口)。笔者于1995年9月下旬曾赴该县梁屯乡蒙古苏氏聚居地苏老家村、北王召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对苏氏蒙古人的村舍建筑、习俗风情、碑铭古迹、图像谱牒、志书资料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初步的社会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对鄄城蒙古苏氏作一简要考证。望同行读者赐教。
一、史志有载
在鄄城县苏老家村,当地苏姓村民均自称为蒙古苏氏。这从他们供奉的祖宗龙牌上可以看出:“始祖苏氏元朝义王讳克明字进迪号钢锸公暨赵郑太君之神主”,显然,始祖苏克明系元朝义王和尚,即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季子,属蒙古孛尔只斤氏。和尚是元季朝廷所封的唯一的义王。和尚处在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于1368年8月,元朝崩溃前夕,携家眷遁至山东,易名更姓,沿袭至今,这是一个传奇般的历史过程。
考义王和尚一名,系蒙古语音译词,并非佛教僧俗称谓的“和尚”。由于翻译不准确,后人很难理解其含义。这种情况在《元史》中屡见不鲜。《元史》开篇称:“太祖法天启远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1实际上是把“姓乞牙惕氏”错误的译成了“奇渥温氏”。同样,在《元史》中把义王和尚的父亲“浩民其布哈”译成了“宽彻普化”2,此类误译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不过音译的失误不会使史料失真。
义王和尚是元朝蒙古贵族,皇室成员,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孙。3和尚的曾祖父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于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为镇南王,世袭罔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 毙;和尚的祖父老章是脱欢的长子,1301年袭镇南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知枢密院事,至正十二年(1352)晋金紫光禄大夫,至正二十一年“诏加……太傅、和宁王”,4镇南王由其长子脱不花承袭;和尚之父宽彻普化是老章次子,于元泰定三年(1326)封为威顺王。宽彻普化有六子:长子别帖木儿,次子答贴木尔,三子报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和尚是他的六子。关于和尚,在《曹州府志》中说他官“至兵部侍郎”,5应是正四品;在《元史》中说他在宫廷中任顺帝妥欢帖睦儿的侍从,常与顺帝共行,护其左右,至正二十四年(1364)中书右丞相孛罗帖木儿,总握国柄,欺君虐帝,和尚心忿而言于帝,受帝密旨“与儒士徐士本谋,交结勇士上都马、金那海、伯颜达儿、贴古思不花、火你忽都、洪宝宝、黄哈喇八秃、龙从云,阴谋刺孛罗帖木儿。” 6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值秃坚帖木儿遣人来告上都之捷,孛罗帖木儿起入奏,行至延春阁李树下,伯颜达儿自从中奋出,斫孛罗帖木儿,中其脑,上都马及金那海等竞前斫死。”7此事在《庚申外史》中也有记载:“帝欲杀孛罗,与之谋。与谋者六人……”8其中主要参与者是和尚。和尚遂因功被封为义王。
宽彻普化父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元季各地农民起义方兴未艾,元朝政权危在旦夕。宽彻普化被封为威顺王之后,拨付怯薛歹500名,招募亲军1000名,坐镇武昌,遏守湖广。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徐寿辉于湖广行省的蕲春起义(故址今湖北省蕲州),国号天完,建元治平。然后占领黄冈,攻克武昌,宽彻普化弃城而走,长子别帖木儿被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所执。至正十三年(1353)克复武昌,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复陷汚阳府。宽彻普化命其三子报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领兵水陆并进,攻打倪文俊,兵至汉川,水浅船不能前行,倪以火焚其船。四子、五子皆遇害,报恩奴自死,宽彻普化走陕西。至正十六年(1356)十二月,倪文俊陷兵州路(故址今湖......余下全文>>安徽苏姓的来源 苏姓来源(1)出自“己“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时司寇忿[fen]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苏”为氏。(2)南北朝时有代北复姓所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歌词里总有一条半的手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这
求老鸟给编个通达信公式,光头阴线的通达信五
括号6-2括号x=36用方程怎样解
企业增加资本金的途径有( )
手工制作要学多久
寻十个字的草书:香浮南涧藻,景茂北堂萱。要
海南省海口市现在的初中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
0.5比1.25。
从长沙南站有到益阳的汽车吗?
北京掌中地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啥玩意啊?一
天车怎样稳沟
大米表面可以补充什么
广西贵港公车上有一段是介绍贵港的语音,是什
珠海天晟布艺有限公司前山分公司金桥地板店我
推荐资讯
这七名偷车团伙做十几起案件他们要坐几年?其
如何从“学渣”冲到“学霸”
在英国怎么联系到ems
一个人的时候老是觉得有鬼在身边是怎么回事?
#售前工程师#一直做售前有发展吗?我做了两年
马报怎样看
问相亲男家住在哪 他说就靠发小家不远 为什么
导游如何带领游客在酒店入住?具体流程是什么
vb向指定的后台程序发送指令没反应,请给位大
利拉德2鞋底不平,这样算瑕疵吗
今年五金行业行情怎么样?
怎么去农展馆?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