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4:24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最佳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主题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主题教学目标。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
把握好思品课教改方向和准确把握教学尺度,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思品课程的目标理念。思品课程的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对于这一目标理念,思品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标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品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理念开展好教学活动。怎样理解做负责任的公民?它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责任。教材中诸如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悦纳青春、自尊自强、磨砺意志、刻苦学习等内容,都属于对自己负责的范畴。第二,是对他人负责。教材中诸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热爱集体、诚实守信等内容,都属于对他人责任的范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享有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享有的合法权益,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是对他人负责的重要表现。对此,教材从法律角度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三,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教材中诸如热爱祖国、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培养亲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内容,都属于对国家负责的范畴。第四,是对自然责任。教材中诸如亲近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续发展等内容,都属于对自然负责的范畴。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维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价值观它强调和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它既强调个人价值,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它既强调科学价值,又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既强调人类价值,又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无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哪课教学内容,都要站在上述目标理念的高度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和价值引导。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第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教材。现行思品课教材属于课程资源中的文本资源,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关系。基于上述认识,对于教材应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第二,要活化教材;第三,要用最鲜活的信息充实教材;第四,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拥有的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新知识,不断地完善、充实和建构教材。
由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所以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编者意图,注重发挥教材功能,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提供的知识、简明的道理。但依据教材并不是照本宣科,并不是局限在教材框定的知识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重新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提出新的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思考形成新理念,对教材不断的超越和创新。。
第三要合理、恰当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课件等音像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它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课件的使用数量和次数并非越多越好,或者节节课都自始至终地利用媒体进行教学。如果过量使用、频繁使用课件,会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视听上,而忽视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制作和演示课件,包括演示复制他人制作的课件,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展示的课件只图红花热闹,教学效果不佳,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时间的浪费。教学实践和成功课件告诉我们,使课件等音像资源应该符合三项要求。即:必要性、创新性、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部回答
一是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二是坚持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东西; 三是不足的地方要弥补、不正确的地方要改正。 “爱亲敬长”修改为“尊亲敬长”,修改后的目标要求更切合低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也更符合语言表述的规范。热爱是道德情感中重要的一维,培育富有爱心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富有爱心的儿童才能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此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热爱的情感逐渐升华。由爱亲敬长扩展到爱集体,从爱集体扩展到爱家乡,由爱家乡扩展到爱祖国。 将实验稿中“热爱科学”修改为“热爱劳动”。将实验稿“行为与习惯”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调整为修订稿“情感与态度”中的“热爱劳动”,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的重要性。 将“自信、诚实、求上进”修订为“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此目标为增补内容。这一目标着眼于激发儿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从小就有对生活中的问题探究的兴趣,在快乐中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与实验稿相比学习要求有调整,难度有所增加,如将“初步养成”调整为“养成”,体现了课程对低年级这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劳动习惯”修改为“卫生习惯”,突出“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既是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无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与人交往中,如果无法表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极易产生与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的挫折感,不仅不利于其身体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行为”不够通顺,“遵守纪律”已经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这一目标着眼于培养儿童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 《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总目标可以看出,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并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把他们真正当作发展中的人,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使儿童在教育引导下不断发展和提高,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教育是以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作什么都允许”的片面相对主义。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必定是一方面建立在对社会对个体发展需求的领悟上,同时也必定是建立在对当今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关注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先说它们的相同点:这两种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 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它们的不同点是:《品德与生活》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 社会性发展,为儿童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合 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的分目标为: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 情感与态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技能、过程与方法。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掌握自己生 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品德与社会》的分目标为: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能力 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 情感;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 知识。 强、自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乐观向上、顽强 拼搏、 立志成才的意识;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热爱集体、 团结合作、 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祖国, 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关爱自 然,认识自我、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 行为习惯。 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内容所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最起码的生活常识,是人刚进入生活所必备的常识,所以适合于低年级学习。而《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比《品德与生活》更广泛,是人们从基本的生活逐步进入社会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因此更适合于中高年级学习。层次有所不同,品德与生活强调在生活中提炼自己;而后者强调感受社会服务社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 纵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品德教学目标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1)有总无分。部分教师在设计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时仅仅设计了一个总体性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这个教学目标也是从教学参考书中套用而来,没有体现划分课时的课时目标; (2)游离学生。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游离于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没有分析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没有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在设计品德教学目标时,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造,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生实际; (3)偏离课标。在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者在随机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老师由于是兼职教学品德这门学科,在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时重视了教材相关知识的落实,在上课过程中,凸显了知识内容的教学,而且还拔苗助长,将相关内容的教学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1)学科本位淡化。窥视一下我们现行的小学教育,可谓是素质教育大旗“随风飘荡”,应试教育大旗“逆风高扬”,在应试教育的长鞭束缚下,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小学品德的任课老师(绝大多数是语文学科老师兼任)总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口号喊得高高,响彻了每一所校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品德的部分课时作为了老师补习其他考试学科的时间,严重淡化了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2)课程标准弱化。由于受到考试学科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教者本身思想上对品德教学的忽视,从而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仅仅是任务式的完成品德课程的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熟悉甚少,更不要谈深研课标,深研教材了,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体系缺乏。自从教师绩效工资下发之后,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为了考核教师,总是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笔试科目成绩列入到“教学质量”的考核。可以说,部分学校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些学科仍未制定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敷衍小学品德的教学提供了漏洞,从而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不良倾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陈姓男生想起一个时尚潮流点的名字
(2006年湖北,31) fired, your health car
我是摆地摊的,如何应对城管, 我这里是小级
2017山东高考理科差本科线差10分,还有希望上
021 8035 3885是什么电话
石家庄的初中十九中好不好
单选题Fourimportantpeople________agroupt
比如警察知道嫌疑人天天在家里不出去,警察一
赞美女人的好诗词,赞美女人好的句子大全
求冒险岛时间神殿的简谱
联通公司有卖的机顶盒吗
2.25+3.4+(-4)+(-)
吃的多谚语,怎么在网上查找闽西日报内容
单选题下列关于“四诊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
孩子八岁,睡觉时偶发唤醒后出现牙颤,坐卧不
推荐资讯
词语接龙谗言欲滴应该怎么接
下列结构图中,体现要素之间是逻辑先后关系的
法院的罚款已交,会被判实刑吗?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手机上删除的电话号码可以找回吗?怎样找回?
我的腰上左侧有一块不大的小淤青有一段时间了
天津中介公司给残疾人找活吗
湘潭县湘潭仙都辣酱鸭(金城店)地址在哪,我要
人力资源管理师在哪个网站上报名?
有始有终下一句,比喻有始有终的名言警句
博金制冷地址在什么地方,想过去办事
谁卖三国杀电脑版帐号?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