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花夕恰》的1000字读书笔记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03:25
- 提问者网友:送舟行
- 2021-02-19 23:46
关于《朝花夕恰》的1000字读书笔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2-19 23:58
记得整理一下啊。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十篇散文合集。其实,《朝花夕拾》很难读懂。没想到小小的一本书,会让人头疼那么久。但读过之后,让人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读过《朝花夕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正派。想要一辈子快乐,首先学会做人。然后,还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这里回忆了他从童年到中年,从家里富裕的小时候,在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里、和插画本的山海经与二十四孝图度过的时间,到长大后鲁迅来到日本求学,和自己的老师同学度过的时间,都在描述自己不同的生活状态时,对当时一些“伪君子”的言行进行了嘲讽。这本书说与英国作家夏洛特所著的《简·爱》里有些相似,简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最以阶级地位分割人的时期,也是最用地位看人的时期,我想简与鲁迅先生对违背自我精神的人进行嘲讽,揭下那些虚伪的面具。
1)鲁迅先生身边的人们
日子是繁琐的,一个人,一个举动,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动很久,回味很久。《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写爱与回忆,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反抗旧势力的散文《狗·猫·鼠》了。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鲁迅讥讽他们散布的“流言”、表面上戴着的面具,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处罢了,只为了自己的好处假装成一幅正义的化身的样子,也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长,并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鲁迅家人改不了对以前保姆的称呼。这个到现在人们仍不知她叫什么的人,就是我在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若要问为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长妈妈身上的气质,我想是无人能比的。并不是说抬头挺胸像天鹅。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琐的规矩,以及对于孩子的爱。
长妈妈是很典型的妇女。头脑里没有知识,规矩却比谁都多。个性啰哩叭嗦。我相信鲁迅一开始是不喜欢她的。从她踩死隐鼠开始。或者可以说,我也是不喜欢她的。直到她买了“三哼经”。她的简单纯朴的话语,让我开始喜欢她。她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以为,对她说了与没说无区别。但殊不知,细心的长妈妈,竟给他买了。
十三岁时,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以及父亲的病,使他饱尝了冷眼和污蔑的滋味。医学报国到文艺报国,他始终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异国他乡看见同胞为中国人被杀欢呼雀跃,感到疑惑并且愤恨,他不满于这些“华夏子女”,气愤他们背叛祖国的行为,这些墙头草和落井下石的人,他的心不甘于他们为伍。在日本,他遇到了一位令他尊敬的日本医学教授,这位藤野先生必是一位热心的医学传承者,他无私地教授学问给鲁迅,“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鲁迅对教自己解剖学的教授道别,“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他的性格,在我的心里是十分伟大的。虽然他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鲁迅先生对理念的坚持
初一时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在这本书里,文章反映的是鲁迅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度的乐趣和在书屋里烦闷的讲学对比。他提倡了当时要给孩子足够玩的时间,让我们会玩,会自己动手,看样子鲁迅不经意间预见到了如今——一个充斥着可悲教育——的时代,相信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像他那样冀望的。
让我感觉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二十四孝图》了,里面描写的是那个封建时代禁止儿童看“不好的书”,所谓不好的书就是那些插画本,那些“绅士们”尽力阻止白话(普通话)的流传,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说“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在《二十四孝图》里的一个小故事老莱倒是让我哭笑不得:莱子已经老了,但手里还拿着一个拨浪鼓。鲁迅觉得他是装的,侮辱了孩子。老莱子已经七十,但又“言不称老”,经常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令人最反感的就是“诈跌仆地”,让人觉得更可笑不解的是后面的“以娱亲意”。让人反感的部分在假,无论男女老少,都不会从心里喜欢假的东西,这让人觉得虚伪难受。
我想鲁迅的被人敬重,直到如今,确实是因为他尖锐的笔触、流利的措辞,但我认为还会有他对自我的坚持,对自己理想的尊重。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十篇散文合集。其实,《朝花夕拾》很难读懂。没想到小小的一本书,会让人头疼那么久。但读过之后,让人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读过《朝花夕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正派。想要一辈子快乐,首先学会做人。然后,还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这里回忆了他从童年到中年,从家里富裕的小时候,在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里、和插画本的山海经与二十四孝图度过的时间,到长大后鲁迅来到日本求学,和自己的老师同学度过的时间,都在描述自己不同的生活状态时,对当时一些“伪君子”的言行进行了嘲讽。这本书说与英国作家夏洛特所著的《简·爱》里有些相似,简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最以阶级地位分割人的时期,也是最用地位看人的时期,我想简与鲁迅先生对违背自我精神的人进行嘲讽,揭下那些虚伪的面具。
1)鲁迅先生身边的人们
日子是繁琐的,一个人,一个举动,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动很久,回味很久。《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写爱与回忆,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反抗旧势力的散文《狗·猫·鼠》了。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鲁迅讥讽他们散布的“流言”、表面上戴着的面具,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处罢了,只为了自己的好处假装成一幅正义的化身的样子,也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长,并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鲁迅家人改不了对以前保姆的称呼。这个到现在人们仍不知她叫什么的人,就是我在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若要问为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长妈妈身上的气质,我想是无人能比的。并不是说抬头挺胸像天鹅。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琐的规矩,以及对于孩子的爱。
长妈妈是很典型的妇女。头脑里没有知识,规矩却比谁都多。个性啰哩叭嗦。我相信鲁迅一开始是不喜欢她的。从她踩死隐鼠开始。或者可以说,我也是不喜欢她的。直到她买了“三哼经”。她的简单纯朴的话语,让我开始喜欢她。她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以为,对她说了与没说无区别。但殊不知,细心的长妈妈,竟给他买了。
十三岁时,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以及父亲的病,使他饱尝了冷眼和污蔑的滋味。医学报国到文艺报国,他始终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异国他乡看见同胞为中国人被杀欢呼雀跃,感到疑惑并且愤恨,他不满于这些“华夏子女”,气愤他们背叛祖国的行为,这些墙头草和落井下石的人,他的心不甘于他们为伍。在日本,他遇到了一位令他尊敬的日本医学教授,这位藤野先生必是一位热心的医学传承者,他无私地教授学问给鲁迅,“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鲁迅对教自己解剖学的教授道别,“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他的性格,在我的心里是十分伟大的。虽然他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鲁迅先生对理念的坚持
初一时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在这本书里,文章反映的是鲁迅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度的乐趣和在书屋里烦闷的讲学对比。他提倡了当时要给孩子足够玩的时间,让我们会玩,会自己动手,看样子鲁迅不经意间预见到了如今——一个充斥着可悲教育——的时代,相信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像他那样冀望的。
让我感觉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二十四孝图》了,里面描写的是那个封建时代禁止儿童看“不好的书”,所谓不好的书就是那些插画本,那些“绅士们”尽力阻止白话(普通话)的流传,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说“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在《二十四孝图》里的一个小故事老莱倒是让我哭笑不得:莱子已经老了,但手里还拿着一个拨浪鼓。鲁迅觉得他是装的,侮辱了孩子。老莱子已经七十,但又“言不称老”,经常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令人最反感的就是“诈跌仆地”,让人觉得更可笑不解的是后面的“以娱亲意”。让人反感的部分在假,无论男女老少,都不会从心里喜欢假的东西,这让人觉得虚伪难受。
我想鲁迅的被人敬重,直到如今,确实是因为他尖锐的笔触、流利的措辞,但我认为还会有他对自我的坚持,对自己理想的尊重。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