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食好听的名字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03:20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1-31 05:40
古代美食好听的名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01-31 06:05
年年有余,四季飘香,龙凤呈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1-31 06:45
在我国民间,无论美味佳肴,还是普通食品,都有一个名称。王仁湘先生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谈到中国菜肴的名称时说:“一个雅名,可能就是一个绝句妙语,令人反复品评;一个巧名,可能就是一个生动传说,让人拍案叫绝;一个趣名,可能就是一个历史典故,使人回味无穷;如果是一个俗名,也许就是一个谐趣笑谈,逗你前仰后合。”菜肴、食物的名称,不仅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是中国百姓民俗心理的流露。
菜肴、食物的命名,有实有虚,也有虚实并举,还有全虚、借题发挥的。如写实的菜名,就有很多种:以菜肴原料命名的,如糖醋鳜鱼、荷叶包鸡、油淋白菜等;以地名加菜料命名的,如北京烤鸭、德州烧鸡等;以人名加菜料命名的,如麻婆豆腐、东坡肉等;以主料加配料命名的,如番茄炒蛋、洋葱排骨等;以主料加盛器命名的,如小笼包、砂钵狗肉等;以主料加药材命名的,如人参鸡、陈皮牛肉……
而那些比较“虚”的菜肴和食品名称,则更受人们的喜爱。这些“虚”名,实际上是艺术化的结果。这一类菜肴、食品名称,有的借助诗文名句,显得诗情画意,如柳浪闻莺、掌上明珠、推纱望月、阳关三叠、百鸟朝凤等。有的菜名含有典故,如有一道名为“白云黄龙”的菜,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刚刚丧妻的刘备,为了对付周瑜设下的美人计动身去东吴。诸葛亮为他饯行,席上一道菜是鲤鱼煮豆腐,名之曰“白云护黄龙”。“白云”喻赵云,“黄龙”即真龙天子刘备。此菜寓意:由长胜将军赵云护送,必可解除刘备被扣为人质的忧虑。刘备一行到了东吴之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也为刘备做了一道同样的菜,但菜名却叫“白云藏黄龙”。这是新婚的孙夫人自比白云,表示一定为夫君保驾。如此两重美好含意的“白云黄龙”,也就在蜀、吴所在的长江一带传为佳话,成为一道地方名菜。
在民间,菜肴名称或食品名称也多有含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这种叫法,最初与祭祀有关;至今,猪头依然是民间过年或祭祖的主要供品。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全国许多地方,鸡爪被称为“凤爪”,这是一种比较雅的命名方式。更多、更为普遍的命名方式,直接与老百姓的祈福纳祥心理有关,如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又如“子孙饽饽”、“长寿面”、“消灾饼”、“发糕”等米面食品,其名称无不流露出老百姓祈福禳灾的心理。
让我们具体看看民间几种菜肴和食品的名称。
春节的酒席上,江西奉新大获岭一带的农家必上两道菜,一道叫“长吉”,一道叫“有余”。所谓长吉,实际上是白糖拌柑桔,所以叫“糖桔”。当地方言糖桔谐“长吉”音,于是人们干脆称其为长吉。有余即油炸鲤鱼,简称“油鱼”,方言谐音“有余”。人们之所以用谐音方式为菜肴命名,显然是一种祈福纳祥的心理所致。
山东微山湖地区,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方菜,名为“吉祥长寿”,其主料是鸡和甲鱼。鸡谐音“吉”,于是有了“吉祥”;甲鱼长寿,民间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之说,所以称其为“长寿”。可以说,这道菜的名称是音、义结合的产物。
有一些菜式名称,源自传说。如广州名菜“白云猪手”,传说是白云山麓的白云仙观创制的。道观怎么会精于烹调这道荤菜呢?原来是两个道童,趁师父外出化缘,偷买了两只猪手来打牙祭。猪手刚刚煮熟,突见师父回来,情急之下只好把猪手往窗外一扔了事。窗外是个泉水长流的山坑,猪手经过一夜冲浸,洁白异常。第二天一早,两个道童找回了猪手。他们不敢继续煲煮,就试着用醋浸了吃,结果是皮爽肉滑,美味不凡。后来这种烹制方法流传到民间,遂成为一道著名的地方菜。
有的菜以历史掌故为名,如蟹黄燕窝叫“鸿门宴会”,网油糯米卷叫“范蠡献西施”,上汤酿竹荪称为“西施浣纱”等等。
有的菜以戏剧剧目命名,如姜芽鸭掌田鸡片叫“龙虎渡姜公”,凉瓜明虾鸡片称为“凤仪亭诉苦”,夜香(花)红菱火鸭羹名为“夜盗红绡”。这类菜肴名称还有很多,如糖醋丸子称“左右逢源”、红烧鼋蹄叫“一团和气”、炸鹌鹑曰“春回大地”、百合煨莲子为“百年好合”等等。
利用谐音可以给菜肴取个皆大欢喜的好听名称,但谐音也有产生麻烦的时候。如江西有的地方,“芹”谐“沉”音。于是,船家出于避讳的心理,将芹菜改称为“浮菜”。
食品名称同样折射民间这种祈福禳灾的心理。江西樟树柘湖一带,有一种“百岁饭”,孩子们特别爱吃。百岁饭与当地丧葬习俗密切相关。村上的老人去世,下葬那天,全村人都会去吃一顿“送葬饭”。来吃送葬饭的妇女,会从主家装去一碗米饭,并用一支竹筷串上两块或四块肥肉,端回家给孩子吃,这饭即所谓的百岁饭。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讨个“长命百岁”的吉利。主家被端走了碗,装去了饭,不但不生气,而且很高兴,因为能被村人吃“百岁饭”,一是表示死者有福气,二是表示主家受村人尊敬。
在浙江巷南、平阳、泰顺、文成一带山区,每逢端午节,晚辈要向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及七八十岁高龄的太公、太婆送“长寿粽”;出嫁的女人,也要给娘家的爹娘或祖父、祖母送这种粽子。
长寿粽特别大,有的一个一斤,有的一个三斤。更令人称奇的是,有的还粽中有粽,叫做“子孙粽”。长辈家接到这么大的长寿粽,要用刀切成一片片,分给儿孙或邻居。如果长寿粽内有子孙粽,则将子孙粽取出分给子孙。
长寿粽和子孙粽,顾名思义,表达的是一种天伦亲情:晚辈希望老人健康长寿,老人则祈盼子孙满堂。
菜肴和食品的名称,还能折射出特定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熊四智先生在《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论名为之雅》中写道:“‘油炸鬼’是宋代人恨秦桧而对油条的叫法。”李大伟先生在《新民晚报》上“笑话菜名”道:“抗战后,梅兰芳蓄胡拒日罢演,人品艺品均受国人推崇,他的拿手戏《霸王别姬》也成了山东河南一带的拿手菜名,即甲鱼炖鸡,甲鱼似王八,倒读恰如霸王。到了抗战后期,中国空军曾远袭东京,陪都重庆随之流行一道菜‘轰炸东京’。这道菜就是前几年上海流行的‘响菜’:什锦淋锅巴。‘喇啦喇啦’沸腾声依稀仿佛轰炸声。”
女作家舒婷在《民食天地》一文中谈到她外公只身流浪到厦门,啃两个大光饼,叫一碗菜牌上最便宜的汤,美其名曰“青龙过江”,只花一个铜板,其实只是一碗清汤加两节葱段。这种命名,不能不说是中国食俗中的“黑色幽默”。
曾有学者认为,中国肴馔的命名重在一个“雅”字。其实,俗和雅是相对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所谓“大俗大雅”,在同一个菜上便可得到印证。如中国人骂人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混蛋,原来却是一个菜名。混蛋又名混套,《随园食单》中谈到它的制法:将鸡蛋打孔,去黄用清,拌浓鸡汁打匀,再灌进蛋壳,蒸熟去壳,得到是浑然一卵的极鲜美味。混蛋的做法流传至今,但名称有了变化,有的地方叫“换心蛋”,有的地方叫“鸳鸯蛋”,显然雅了许多。由于“蛋”是许多地方,尤其是北方人骂人的口头禅,所以在菜谱里,鸡蛋都改称“芙蓉”、“木樨”之类很雅气的别号,以讳避“蛋”字。这样一来,“大俗”便转而“大雅”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