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李煜 赏析
解决时间 2021-05-11 09:16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5-10 22:19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一种怎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与抒写词人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5-10 22:43
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锁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绪眼中所见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5-11 00:19
我认为锁用的特别好 把整个句子穿在了一起。梧桐 深院 清秋 都写出了凄凉的氛围,再用寂寞更增加了孤独的情感。整体写的很悲。
- 2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5-10 23:53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 3楼网友:轮獄道
- 2021-05-10 22:53
林花谢了春红”,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人间成事莫不如此。此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由于人类的联想作用,许多事物可以类比,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可以相通。李煜在他的《清平乐》词里,曾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象征他的凋零身世。这里同样以林花凋零象喻天下生物了结生命的悲哀。起拍“林花谢了春红”,对这个文采风流的皇帝来说,正好用来比拟他的天堂的倾落。说花即是说人。“林花谢了春红”,这对词人毕竟是此生最大的震动。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之顷刻衰败,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上片起拍“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后主的伤春惜花之情;“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花开短促,表达凋零的伤悼之感,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过拍“太匆匆”是口语,口吻传神,悲叹繁华的昔日不过一瞬。结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痛感风雨骤至的侵袭。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能消受?这也是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曹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无奈”二字的含义。“无奈”二字流露后主的软弱性格。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上片结拍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朝来”和“晚来”,叠字衔接联,极写轮番的无情风雨,交加的残酷迫害,极尽面对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上片由景语入,情语出。“林花谢了春红”,这对词人毕竟是此生最大的震动,因此才有下面“太匆匆”的大声喟叹,和“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满腔怨恨。他丝豪没有力量、没有方法、没有信心挽回花的、也是人的命运。后主,情绪已经如此激烈了,那么下片,他又将如何处理哩?一直这样激烈下去,那读来就难受了。我们一起往下欣赏:下片起拍“胭脂泪”,浓缩地描画了经风著雨的“春红”那一副惨淡的样子。这三个字承接了上片18个字,拟人手法,既有概括,又富美感。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后主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 “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那么,谁来告诉我,下片起拍,后主什么语入?是景语。何为胭脂泪?胭脂泪:把上片的“春红”著雨比做美人容颜的胭脂和泪。杜甫《曲江对雨》有句:“林花着雨燕脂湿”。“燕”同“胭”。此词上、下片或从此句脱化而来。所以在这里是景语入。为什么景语入?因为上片结拍情感已然那么激烈,所以,景语闲坠,起一个舒缓作用,又是一个造境。过拍“相留醉”,人和花不能不遗下沉醉与迷恋、愁恨与哀思,想不开,撂不下
我要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