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姓氏的来源?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6-08 23:3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6-08 23:56
2、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3、出自封赐所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得姓始祖:葛伯。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种不同途径。一说是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认为,诸葛氏是葛婴的后人,因居住在诸诚,而被称为诸葛。一说是从《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引证的,书中指出,琅琊诸县人葛氏,后来迁居阳都,阳都原来已经有姓葛的人,为了将两葛氏人区分开来,所以称诸县葛氏为诸葛。还有一个说法是《风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婴有功而被诛杀,所以追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并且称诸葛氏。此外另有一说,人为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道,诸葛氏的得姓途径虽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却一脉相传自夏商之际的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东诸城。这个家族之所以会以诸葛为姓,主要是基于血统和地缘两个因素。在血缘上,他们是葛伯之后;在地缘上,他们同发祥于诸城,也成长于诸城。诸葛氏后人奉葛伯为诸葛姓的始祖。
- 1楼网友:青尢
- 2021-06-09 00:11
其一是“诸葛”之姓为“詹葛”之误,此说法见《世本》卷三《氏姓篇》。其书曰:
“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其“詹葛”又作“瞻葛”,该书举例证云:“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 而考诸史籍,先秦《世本》所说“瞻葛祁”只是孤证,郑樵《通志•氏族略》引《世本》却无“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之语。且在语音上将“瞻葛”误读成“诸葛”,而如果仅仅当成地方方言上的差异,确实有点“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感觉。况后人对此也颇感怀疑,《英贤传》作者贾执就“以语讹之言为不然”(据张澎《姓氏寻源》)。
其二是由于诸葛氏祖籍山东琅琊诸县, 后从琅琊诸县迁至古齐地阳都城南之葛坡. 故由此而得“诸葛”之姓, 此种说法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所引之《吴书》. 裴注之引《吴书》曰:
“(诸葛瑾)其先葛氏, 本琅琊诸县人, 后徒阳都. 阳都先有姓葛者, 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裴注之注引《吴书》的作者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少好学,能属文,“又性精确”, 曾在三国孙吴朝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土祭酒、侍中等职,领修吴国国史,撰有《吴书》二十五卷。此书已佚,此条文字为《三国志》裴注之注、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品藻》、陈延炜《姓氏考略》等书所采信。且诸葛家族为当时名门高第、家族显赫,名重一时。而韦昭是在诸葛恪辅政期间,被其表为太史令,受命撰修当朝国史,是为当代人修当代史,因此应对“诸葛”姓氏的来源把握应更为确切可信。
其三也同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所注.其引应劭之《风俗通》曰:
“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子孙诸县候”。
故后世葛氏子孙便以“诸葛”为姓。《风俗通》一书为东汉应劭所著,此书在保存两汉“物类名号”方面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但由于作此书的宗旨是用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所记之事要“该之于义理”,这又不能不使某些内容的严谨确凿度大大折扣。且考诸史料,查遍《史记•惠景间候者年表》和《汉书》等诸表,汉文帝所封的异姓候之中,并无葛婴之名。但在封候之列的却有一位叫郭蒙,汉初被封为东武贞候。其封地东武县与诸县虽同属琅琊郡(隋以后并为一县,即今诸城市),但相距有30多里。在此地方言中,“葛”与“郭”两字发音相同,“蒙”、“婴”不分。故“葛婴”之名疑为“郭蒙”之误。
此三种说法虽然在诸葛姓氏的得名之途径上有不同的见解,但追本溯源,却毫无例外地认为诸葛姓氏源于先古之时的葛天氏、始于夏商之间的诸候葛伯、成于两汉之际的诸葛氏。为了更好地了解诸葛姓氏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我们下面将着重从血缘上及地缘上来加以探讨这个家族之所以会以诸葛为姓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