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青年时写的诗句,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别所写的名诗篇。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5 12:55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4-24 23:41
杜甫青年时写的诗句,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别所写的名诗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25 00:08
青年:杜甫三首《望岳》并读一份学期札记,望各位指正。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
杜甫曾经写过三首《望岳》。三首诗题目相同,然而描写对象、背景、旨趣、风格各异。三首诗分别成於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当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况与心路历程。
三首诗的成诗背景不同,体裁亦异。虽然同写望岳,但所望之岳亦非同一山岳。
第一首《望岳》体属五古,但全诗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这是杜甫运用律诗句法於古诗的新手法。大约作於开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当时作者约二十五岁,赴京兆长安贡举不第,於赵、齐一带漫游。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知杜甫所望之岳是泰山。因为「岱宗」乃泰山的别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岳》体属七律。诗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时作者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年约四十七岁。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一句点明此诗的描写对象为华山。
第三首《望岳》体属五古。这是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岁之作。作者其时正飘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冲州,翌年便与世长辞了。首句「南岳配朱鸟」即指出本诗所写为衡山。
三首《望岳》诗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从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因际遇的转变而有的不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赞赏。作者面对如此雄奇壮阔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难以下笔去形容泰山的壮伟以及兴奋仰慕的心情。是山之壮阔,在杜甫笔下是「齐鲁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庄严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锺。由於泰山是如此伟大,「汤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不禁激汤诗人的胸怀视野。眼前是这样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岁豪气英发的杜甫又岂会满足於「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正好点出作者欲亲履绝顶。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自我期许。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於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本是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这是作者年轻时怀有大志之作。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盤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後,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余下全文>>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
杜甫曾经写过三首《望岳》。三首诗题目相同,然而描写对象、背景、旨趣、风格各异。三首诗分别成於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当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况与心路历程。
三首诗的成诗背景不同,体裁亦异。虽然同写望岳,但所望之岳亦非同一山岳。
第一首《望岳》体属五古,但全诗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这是杜甫运用律诗句法於古诗的新手法。大约作於开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当时作者约二十五岁,赴京兆长安贡举不第,於赵、齐一带漫游。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知杜甫所望之岳是泰山。因为「岱宗」乃泰山的别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岳》体属七律。诗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时作者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年约四十七岁。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一句点明此诗的描写对象为华山。
第三首《望岳》体属五古。这是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岁之作。作者其时正飘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冲州,翌年便与世长辞了。首句「南岳配朱鸟」即指出本诗所写为衡山。
三首《望岳》诗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从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因际遇的转变而有的不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赞赏。作者面对如此雄奇壮阔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难以下笔去形容泰山的壮伟以及兴奋仰慕的心情。是山之壮阔,在杜甫笔下是「齐鲁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庄严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锺。由於泰山是如此伟大,「汤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不禁激汤诗人的胸怀视野。眼前是这样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岁豪气英发的杜甫又岂会满足於「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正好点出作者欲亲履绝顶。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自我期许。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於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本是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这是作者年轻时怀有大志之作。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盤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後,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