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柱香是几个小时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3 17:02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2-23 07:13
半柱香是几个小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02-23 07:20
问题一:半柱香是多长时间啊? 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像现在的GB标准或ISO,不是可以随便做的,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2.一炷香的时间”是缺乏现代计时器的时代的一种比较模糊的计时方法。
究竟是多少时间,这要看这炷香的材料、长度、粗细、潮湿程度以及当时的气温和湿度等等。一般,能作为约定时间的标准、可能是当时大家日常广泛使用的普通熏香吧?!
古时候时的香大部分能烧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
3.“一炷香的时间”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根据北京鼓楼的相关资料,一炷香的时间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为了区分时辰里的更点,还要在香的上面画上刻度(标线)。
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材料、长度、粗细、潮湿度、气温、气压、风力、风速等。
一时辰就是2个小时。
天色计时法地支计时法现代计时法
夜半子时23点--01点
鸡鸣丑时01点--03点
平旦寅时03点--05点
日出卯时05点--07点
食时辰时07点--09点
隅中巳时09点--11点
日中午时11点--13点
日昳未时13点--15点
晡时申时15点--17点
日入酉时17点--19点
黄昏戌时19点--21点
人定亥时21点--23点问题二:古代的半柱香是现在的半个小时吗? 从现在的现实来说是模糊的概念,要视香的长短粗细,制作材料,空气的湿度等因素而定。但是按古代的时间概念来讲,是有统一的,甚至有过标准化(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就像现在的小时分钟之类,虽然没现在的精确。而这个标准就是一柱香为半时辰,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半柱香就是半小时。问题三:小说中的一炷香半炷香一刻钟一息一个时辰分别是多少时间 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息就是一个呼吸的时间问题四:所谓半柱香的时间,是多久呢?那么一盏茶呢? 半柱香就是半小时。
一说“一柱香”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 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 材料、长度、粗细、潮湿度、气温、气压、风力、风速等。
“一盏茶”大约是现在的15分钟,就是从烧开水到泡好一杯茶的时间,一说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另一说法: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问题五:所谓半柱香的时间,是多久 半柱香就是一柱香的一半!问题六:在古代,十分钟是多久 你这么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我国古代计时器确实复杂多样,如果只是记录分钟这类时间就有油灯钟,沙漏,香篆,水运仪等等许多计时单位,自秦汉时期我国普遍计时单位确实只是有时 更 点 刻这四种,汉代时候一刻钟为约14分,清前期改为15分一刻,所以十分钟确实不好换算,于是大部分半刻钟多一点通常就是类似“一盏茶”或者“半顿饭”的功夫来表示,而20分钟也只能用“半柱香”表示,古人时间计数的方式许多,如香茶灯蜡甚至水车的几转(特别说明半柱香起源于古代僧人打坐,僧人烧香计时已确定自己打禅的时间,两炷香约一禅)。甚至还曾有人用曲子计算时间,在没有现代计时器的时候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很差的,相对来说时刻观念较强。问题七:古代一盏茶的时间是现在的多长。 按照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 一顿饭:约1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问题八:古代半句钟是多长时间? 按照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 一顿饭:约1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一炷香的时间”是缺乏现代计时器的时代的一种比较模糊的计时方法。
究竟是多少时间,这要看这炷香的材料、长度、粗细、潮湿程度以及当时的气温和湿度等等。一般,能作为约定时间的标准、可能是当时大家日常广泛使用的普通熏香吧?!
古时候时的香大部分能烧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
3.“一炷香的时间”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根据北京鼓楼的相关资料,一炷香的时间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为了区分时辰里的更点,还要在香的上面画上刻度(标线)。
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材料、长度、粗细、潮湿度、气温、气压、风力、风速等。
一时辰就是2个小时。
天色计时法地支计时法现代计时法
夜半子时23点--01点
鸡鸣丑时01点--03点
平旦寅时03点--05点
日出卯时05点--07点
食时辰时07点--09点
隅中巳时09点--11点
日中午时11点--13点
日昳未时13点--15点
晡时申时15点--17点
日入酉时17点--19点
黄昏戌时19点--21点
人定亥时21点--23点问题二:古代的半柱香是现在的半个小时吗? 从现在的现实来说是模糊的概念,要视香的长短粗细,制作材料,空气的湿度等因素而定。但是按古代的时间概念来讲,是有统一的,甚至有过标准化(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就像现在的小时分钟之类,虽然没现在的精确。而这个标准就是一柱香为半时辰,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半柱香就是半小时。问题三:小说中的一炷香半炷香一刻钟一息一个时辰分别是多少时间 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息就是一个呼吸的时间问题四:所谓半柱香的时间,是多久呢?那么一盏茶呢? 半柱香就是半小时。
一说“一柱香”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 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 材料、长度、粗细、潮湿度、气温、气压、风力、风速等。
“一盏茶”大约是现在的15分钟,就是从烧开水到泡好一杯茶的时间,一说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另一说法: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问题五:所谓半柱香的时间,是多久 半柱香就是一柱香的一半!问题六:在古代,十分钟是多久 你这么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我国古代计时器确实复杂多样,如果只是记录分钟这类时间就有油灯钟,沙漏,香篆,水运仪等等许多计时单位,自秦汉时期我国普遍计时单位确实只是有时 更 点 刻这四种,汉代时候一刻钟为约14分,清前期改为15分一刻,所以十分钟确实不好换算,于是大部分半刻钟多一点通常就是类似“一盏茶”或者“半顿饭”的功夫来表示,而20分钟也只能用“半柱香”表示,古人时间计数的方式许多,如香茶灯蜡甚至水车的几转(特别说明半柱香起源于古代僧人打坐,僧人烧香计时已确定自己打禅的时间,两炷香约一禅)。甚至还曾有人用曲子计算时间,在没有现代计时器的时候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很差的,相对来说时刻观念较强。问题七:古代一盏茶的时间是现在的多长。 按照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 一顿饭:约1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问题八:古代半句钟是多长时间? 按照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 一顿饭:约1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