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坛的建筑历史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08:54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3-21 13:17
大报坛的建筑历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3-21 14:24
清军入关后,朝鲜仁祖为祭奠明朝皇帝,在宫中行焚香望阙之礼,此举开朝鲜祭祀明帝之先河。在1704年(肃宗三十年甲申)之前,至少有四次朝鲜士人上书请求国王为明神宗建庙,但有诸多困难导致这些建议被搁置,如藩属国祭祀天子的礼仪问题、清朝的干涉问题以及大兴土木的民力问题等。这年正月十日,肃宗和大臣们讨论如何纪念明朝灭亡60周年的问题,肃宗主张为明神宗建庙祭祀,在场的大臣中只有户曹参判权尚夏一人支持肃宗。 但消息传出后,就得到了成均馆儒生的大力支持,在正月二十二日便有160多名儒生联名“上疏请立神宗皇帝庙”。 到三月,大多数大臣又赞成为明神宗建庙祭祀,肃宗决心已定,下旨说:“神皇建庙事,已谕予意,询于诸臣,此是早晩必行之盛礼”。 其后根据诸位大臣的意见,为神宗建庙于礼制不合,应建为祭坛,并且决定修在较为隐蔽的昌德宫后苑春塘台。在肃宗与群臣讨论设立大报坛之际,权尚夏等按其师宋时烈的遗命已于清州华阳洞建成“万东庙”,开始崇祀明神宗、崇祯帝。可见为明神宗立庙,是朝鲜士人心目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观念。1704年(肃宗三十年)十月初三日,祭祀明神宗的祭坛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个多月,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告建成。在建坛期间,肃宗决定将其名定为“大报坛”。“大报”之义,取自《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报反始也”。取其语为坛号,“亦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意义俱宜”,因此定名为“大报坛”。
坛制仿朝鲜社稷坛之制,有壝有墙,但规制大于社稷坛。大报坛墙高四尺,方广二十五尺,四面皆为九级,壝、墙四面皆三十七尺。并建筑外墙,以防行人俯视。 祭物品式,遵用明朝之制。祭器依《大明集礼》图式,神座、黄帐殿都按《大明会典》图说。坛上设黄色紬段的帐殿,其中供奉写有“大明神宗皇帝神位”的牌位, 祭文中不得书写清朝年号。大报坛不设专门官吏管辖,一切事务由礼曹统管。祭祀为一年一祭,一般在三月举行。其祭祀形式分为“亲临誓戒仪”、“亲享仪”、“摄事时受誓戒仪”、“取明水火仪”、“纸位书写仪”、“王世子摄事仪”、“大臣摄事仪”等,其中以国王亲自祭祀的“亲享仪”最为重要。在国王亲自祭祀时有明朝遗民后裔及丙子胡乱时忠臣后裔参与,他们站在文武百官之前,凸显他们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大报坛祭祀在朝鲜王朝诸多祭祀中属于“大祀”,采用祭天之礼,甚至其隆重程度高于宗庙祭祀,是朝鲜其他所有祭祀无可比拟的。大报坛建成后,朝鲜肃宗于1705年(肃宗三十一年)三月九日晨穿冕服前往大报坛,亲自进行首次祭祀,在坛上设黄帐殿,奉安明神宗牌位,入八佾舞,奏乐,肃宗行三献礼和饮福礼,最后将祭文焚烧,王世子率文武百官陪祭。祭祀完毕后肃宗回宫,感慨地说:“今晓祗诣皇坛,已举殷礼。几年经营,竟遂至愿。” 至此以后大报坛“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 大报坛发展到朝鲜肃宗之子——朝鲜英祖(1724年—1776年在位)时期,又予以增修并在祭祀对象中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当时肃宗在与众臣讨论兴建大报坛时曾提议祭祀明朝末代皇帝明毅宗(崇祯帝),但遭到众臣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所以大报坛最开始只祭祀在壬辰倭乱中援救朝鲜的明神宗。到英祖时期,清朝完成了《明史》的编修并将其颁行朝鲜,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应教黄景源读到《明史》中关于丙子胡乱时崇祯帝曾派陈洪范援救朝鲜未果的记载 ,并将其奏报英祖。黄景源认为丙子胡乱时朝鲜如能坚持在南汉山城中抵抗清兵,则明朝援军必至,而崇祯帝不责备朝鲜不能守城,反而责备臣下援救不力,因此“出师之恩,毅宗、神宗何间?……其悯念属国之恩,未有如我毅宗(崇祯)者也。” 进而他表示“而今皇坛不祀毅宗,臣窃伤之”,要求在大报坛中增加祭祀崇祯皇帝。 英祖欣然同意,并在第二天与众臣讨论,但又遭到大多数意见的反对,其理由是神宗救援成功,再造朝鲜,而崇祯帝虽出师但很快撤回,英祖仍坚持要祭祀崇祯帝,此次讨论遂不了了之。然而过了十余日再议及此事时,群臣又一致同意将崇祯帝供奉入大报坛。于是朝鲜英祖当即下旨改造大报坛,设立崇祯帝的祭祀神位。 又过了9天,英祖打算将明太祖朱元璋列入大报坛祭祀中,结果遭到群臣强烈反对,理由是明太祖并无救援朝鲜的恩德,与“大报”之意不符,且礼仪亦不知如何处理。英祖与众臣进行激烈辩论,强调朝鲜的国号乃是明太祖赐予的,并称”高皇有大造之恩,神皇有再造之恩,忘其大本,似为未安”,甚至“俯伏流涕良久”,最后群臣同意增祭明太祖。 于是,大报坛终于形成了明太祖、明神宗、崇祯帝三帝并享的格局。
增加两位明朝皇帝作为祭祀对象以后,英祖又着手对大报坛进行增修。英祖曾计划将大报坛由一坛增为三坛,但在实际增修过程中仍是一坛,只是将其规模加以扩大,以适应三帝并享的格局。其中明太祖位在西,明神宗位在中,崇祯帝位在东,皆坐北朝南。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报坛增修终于完成。到1762年(英祖三十八年)的时候,英祖又认为大报坛”有君无臣”,“皇坛无一臣从焉,皇灵岂不怅然乎?” 于是又加入了徐达、李如松、范景文从祀三帝。朝鲜正祖时,由将英祖修建的供奉明朝遗物的敬奉阁移入大报坛内,更加凸显大报坛“尊周思明”的意义。 自朝鲜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大报坛的祭祀,历史上肃宗、英祖、正祖、哲宗、高宗在位时亲自主持大报坛的祭祀。其中朝鲜肃宗亲祭3次,朝鲜英祖亲祭12次,朝鲜正祖亲祭3次,朝鲜哲宗亲祭1次,朝鲜高宗亲祭3次。而朝鲜景宗、朝鲜庄祖、朝鲜翼宗、朝鲜纯祖也在他们做世子时参与过大报坛的祭祀。除了“亲祭”以外,历代国王还以展拜、望拜、誓戒、省牲等其他形式进行大报坛追崇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大报坛祭祀越来越衰落。大韩帝国建立后,不再举行亲祭,而其管理也越发不善。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并设置韩国统监府,韩国遂沦为日本保护国。此后大报坛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内的树木不断被砍伐,虽然有禁止但毫无用处。 而日本人则是大报坛关闭和拆除的主使者,“统监府并不喜欢朝鲜与中国之间有所关联,所以根据统监府的政策,到了大韩帝国末期,便将大报坛拆毁”。 1908年,时任大韩帝国内阁总理大臣的李完用建议废除大报坛。 1908年7月28日,以纯宗皇帝敕令的名义停止大报坛祭祀,将其基址移交宫内府管理。 至此,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不久后大报坛被全部拆除,荡然无存,现在我们只能在绘制于1820年的《东阙图》中窥见它当时的全貌。
坛制仿朝鲜社稷坛之制,有壝有墙,但规制大于社稷坛。大报坛墙高四尺,方广二十五尺,四面皆为九级,壝、墙四面皆三十七尺。并建筑外墙,以防行人俯视。 祭物品式,遵用明朝之制。祭器依《大明集礼》图式,神座、黄帐殿都按《大明会典》图说。坛上设黄色紬段的帐殿,其中供奉写有“大明神宗皇帝神位”的牌位, 祭文中不得书写清朝年号。大报坛不设专门官吏管辖,一切事务由礼曹统管。祭祀为一年一祭,一般在三月举行。其祭祀形式分为“亲临誓戒仪”、“亲享仪”、“摄事时受誓戒仪”、“取明水火仪”、“纸位书写仪”、“王世子摄事仪”、“大臣摄事仪”等,其中以国王亲自祭祀的“亲享仪”最为重要。在国王亲自祭祀时有明朝遗民后裔及丙子胡乱时忠臣后裔参与,他们站在文武百官之前,凸显他们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大报坛祭祀在朝鲜王朝诸多祭祀中属于“大祀”,采用祭天之礼,甚至其隆重程度高于宗庙祭祀,是朝鲜其他所有祭祀无可比拟的。大报坛建成后,朝鲜肃宗于1705年(肃宗三十一年)三月九日晨穿冕服前往大报坛,亲自进行首次祭祀,在坛上设黄帐殿,奉安明神宗牌位,入八佾舞,奏乐,肃宗行三献礼和饮福礼,最后将祭文焚烧,王世子率文武百官陪祭。祭祀完毕后肃宗回宫,感慨地说:“今晓祗诣皇坛,已举殷礼。几年经营,竟遂至愿。” 至此以后大报坛“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 大报坛发展到朝鲜肃宗之子——朝鲜英祖(1724年—1776年在位)时期,又予以增修并在祭祀对象中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当时肃宗在与众臣讨论兴建大报坛时曾提议祭祀明朝末代皇帝明毅宗(崇祯帝),但遭到众臣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所以大报坛最开始只祭祀在壬辰倭乱中援救朝鲜的明神宗。到英祖时期,清朝完成了《明史》的编修并将其颁行朝鲜,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应教黄景源读到《明史》中关于丙子胡乱时崇祯帝曾派陈洪范援救朝鲜未果的记载 ,并将其奏报英祖。黄景源认为丙子胡乱时朝鲜如能坚持在南汉山城中抵抗清兵,则明朝援军必至,而崇祯帝不责备朝鲜不能守城,反而责备臣下援救不力,因此“出师之恩,毅宗、神宗何间?……其悯念属国之恩,未有如我毅宗(崇祯)者也。” 进而他表示“而今皇坛不祀毅宗,臣窃伤之”,要求在大报坛中增加祭祀崇祯皇帝。 英祖欣然同意,并在第二天与众臣讨论,但又遭到大多数意见的反对,其理由是神宗救援成功,再造朝鲜,而崇祯帝虽出师但很快撤回,英祖仍坚持要祭祀崇祯帝,此次讨论遂不了了之。然而过了十余日再议及此事时,群臣又一致同意将崇祯帝供奉入大报坛。于是朝鲜英祖当即下旨改造大报坛,设立崇祯帝的祭祀神位。 又过了9天,英祖打算将明太祖朱元璋列入大报坛祭祀中,结果遭到群臣强烈反对,理由是明太祖并无救援朝鲜的恩德,与“大报”之意不符,且礼仪亦不知如何处理。英祖与众臣进行激烈辩论,强调朝鲜的国号乃是明太祖赐予的,并称”高皇有大造之恩,神皇有再造之恩,忘其大本,似为未安”,甚至“俯伏流涕良久”,最后群臣同意增祭明太祖。 于是,大报坛终于形成了明太祖、明神宗、崇祯帝三帝并享的格局。
增加两位明朝皇帝作为祭祀对象以后,英祖又着手对大报坛进行增修。英祖曾计划将大报坛由一坛增为三坛,但在实际增修过程中仍是一坛,只是将其规模加以扩大,以适应三帝并享的格局。其中明太祖位在西,明神宗位在中,崇祯帝位在东,皆坐北朝南。1749年(英祖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报坛增修终于完成。到1762年(英祖三十八年)的时候,英祖又认为大报坛”有君无臣”,“皇坛无一臣从焉,皇灵岂不怅然乎?” 于是又加入了徐达、李如松、范景文从祀三帝。朝鲜正祖时,由将英祖修建的供奉明朝遗物的敬奉阁移入大报坛内,更加凸显大报坛“尊周思明”的意义。 自朝鲜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大报坛的祭祀,历史上肃宗、英祖、正祖、哲宗、高宗在位时亲自主持大报坛的祭祀。其中朝鲜肃宗亲祭3次,朝鲜英祖亲祭12次,朝鲜正祖亲祭3次,朝鲜哲宗亲祭1次,朝鲜高宗亲祭3次。而朝鲜景宗、朝鲜庄祖、朝鲜翼宗、朝鲜纯祖也在他们做世子时参与过大报坛的祭祀。除了“亲祭”以外,历代国王还以展拜、望拜、誓戒、省牲等其他形式进行大报坛追崇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大报坛祭祀越来越衰落。大韩帝国建立后,不再举行亲祭,而其管理也越发不善。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并设置韩国统监府,韩国遂沦为日本保护国。此后大报坛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内的树木不断被砍伐,虽然有禁止但毫无用处。 而日本人则是大报坛关闭和拆除的主使者,“统监府并不喜欢朝鲜与中国之间有所关联,所以根据统监府的政策,到了大韩帝国末期,便将大报坛拆毁”。 1908年,时任大韩帝国内阁总理大臣的李完用建议废除大报坛。 1908年7月28日,以纯宗皇帝敕令的名义停止大报坛祭祀,将其基址移交宫内府管理。 至此,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不久后大报坛被全部拆除,荡然无存,现在我们只能在绘制于1820年的《东阙图》中窥见它当时的全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