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的典故100个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03:45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3-31 23:52
古代书信的典故100个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19-04-04 21:41
青鸟传书、鸿雁传书、飞鸽传书、 鲤鱼传书、竹简传书、木采传书、风筝传书、鱼传尺素、烽火传信、黄耳传书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用烽火、用快马、灯(孔明灯)等等,在这里提供一个有关于烽火的故事。
至于故事,最出名的莫过于“烽火戏诸侯”
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导火线,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就是因为这一故事。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注爱妃褒姒一笑,点燃了在战急是才会用上的烽火台,不知情的诸侯以为有战事,纷纷赶来。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概因如此,在犬戎来犯时,周幽王再点燃峰火也没诸侯相信,致使严误军情而灭亡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用烽火、用快马、灯(孔明灯)等等,在这里提供一个有关于烽火的故事。
至于故事,最出名的莫过于“烽火戏诸侯”
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导火线,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就是因为这一故事。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注爱妃褒姒一笑,点燃了在战急是才会用上的烽火台,不知情的诸侯以为有战事,纷纷赶来。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概因如此,在犬戎来犯时,周幽王再点燃峰火也没诸侯相信,致使严误军情而灭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0-03-10 22:08
鸿雁 在古代,鸿雁可作书信的代称。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传书”一词即由此而来。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