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以上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学啥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08:46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3-26 07:53
六成以上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学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3-26 08:03
“六成以上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啥”反映了什么?
眼下,我省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对很多考生来说,刚刚经历了前一阶段填志愿时不知道想学什么专业的迷惘和纠结,又即将面临新的迷惘和纠结:不知道即将会被录到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喜欢上即将被录取的专业。据了解,有这种迷惘和纠结的“准大学生”在六成以上,他们在专业选报过程中通常会放弃“自主权”,而由家长或老师代为作主,或者是对着招生专业目录随便选,个中原因发人深思。
半数以上的已经为成人的准大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谈不上自己从小的理想了(也许从小就没有进行真正的理想教育,所谓理想教育,也许就是好好学习,多考分数的理想),这不能说不是悲哀,这种悲哀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反映孩子从小学到高中11年求学的不幸和乏味。11年的求学,基本上是在为分数学习,小学学习成绩好,为了上个好的重点初中;初中学习好,为了到重点高中学习;高中高考分数高,为了进入重点大学读书深造。稀里呼噜11年,全部为了考分打拼。课上认真听,不敢走神,周日、节假日还要上辅导班,一切都是围着提高考试成绩转,至于自己有什么爱好,有哪些特长,自己真得不知道,“我想唱歌不敢唱,小声哼哼也要东张西望”的紧张学习哪有检测自己特长的机会,哪有发展爱好的可能。至于知道自己特长爱好的,而往往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不了高等学府深造。这不能说不是孩子的悲哀和不幸。
二是反映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成才先成人,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提升他们的特长。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把尺子衡量,应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今,我们的教育已经完全走了辙,变了样,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一张卷子决定孩子的一生,这种畸形的教育怎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那一方面更适合自己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呢?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自主能力、判断能力缺失,而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没辙”。难怪超过一半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都是盲目或盲从的,有的靠家长作主,有的由老师定夺。
三是反映家庭教育的无奈和随波逐流。家长在社会大环境下,明知道孩子学得太苦,活的太累,可是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尽管这样明知道“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如果不这样,在当今学历决定就业,就业决定未来的大环境下,没有响当当硬邦邦的学历证,就决定了人生不可能有大的成功;加之一些好单位“逢进必考”的就业方式和选拔办法,不好好学习怎么有好的前程呢?所以,家长只能一味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好配合学校配合老师,该加班的一定加,该上提高班、辅导班的一掷千金,在所不惜。
四是反映我们社会对人才认识的偏差和片面。什么是人才?各行各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点应该说不言而喻的问题。然而,我们社会对孩子学习方面施加的压力太大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周围邻居亲戚赞声不断,真是光宗耀祖了;谁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感觉矮人一等,孩子没有出息。谁家的孩子有了兴趣爱好,并孜孜以求地去研究,去拓展,周围人又说不务正业,胡捣鼓,这样的氛围孩子当然不能家长更不允许搞“歪门邪道”。单位要人进人考选,不是考察是否适合工作实际,而是什么博士、硕士,学历为先;若是本科,最起码“211”“985”大学毕业的,至于能力如何,水平怎样很少过问。这样的社会选人机制必然导致孩子一直为了考而考了,为了考而学了。
当然,我国大学在学生专业发展方面有些过死,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应该改变专业填报 “一选定终身”的僵化体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人性化做法,比如美国大学专业填报有一栏就是“不确定”,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栏,大一大二接受通识教育,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这样对学生、对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
眼下,我省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对很多考生来说,刚刚经历了前一阶段填志愿时不知道想学什么专业的迷惘和纠结,又即将面临新的迷惘和纠结:不知道即将会被录到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喜欢上即将被录取的专业。据了解,有这种迷惘和纠结的“准大学生”在六成以上,他们在专业选报过程中通常会放弃“自主权”,而由家长或老师代为作主,或者是对着招生专业目录随便选,个中原因发人深思。
半数以上的已经为成人的准大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谈不上自己从小的理想了(也许从小就没有进行真正的理想教育,所谓理想教育,也许就是好好学习,多考分数的理想),这不能说不是悲哀,这种悲哀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反映孩子从小学到高中11年求学的不幸和乏味。11年的求学,基本上是在为分数学习,小学学习成绩好,为了上个好的重点初中;初中学习好,为了到重点高中学习;高中高考分数高,为了进入重点大学读书深造。稀里呼噜11年,全部为了考分打拼。课上认真听,不敢走神,周日、节假日还要上辅导班,一切都是围着提高考试成绩转,至于自己有什么爱好,有哪些特长,自己真得不知道,“我想唱歌不敢唱,小声哼哼也要东张西望”的紧张学习哪有检测自己特长的机会,哪有发展爱好的可能。至于知道自己特长爱好的,而往往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不了高等学府深造。这不能说不是孩子的悲哀和不幸。
二是反映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成才先成人,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提升他们的特长。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把尺子衡量,应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今,我们的教育已经完全走了辙,变了样,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一张卷子决定孩子的一生,这种畸形的教育怎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那一方面更适合自己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呢?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自主能力、判断能力缺失,而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没辙”。难怪超过一半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都是盲目或盲从的,有的靠家长作主,有的由老师定夺。
三是反映家庭教育的无奈和随波逐流。家长在社会大环境下,明知道孩子学得太苦,活的太累,可是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尽管这样明知道“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如果不这样,在当今学历决定就业,就业决定未来的大环境下,没有响当当硬邦邦的学历证,就决定了人生不可能有大的成功;加之一些好单位“逢进必考”的就业方式和选拔办法,不好好学习怎么有好的前程呢?所以,家长只能一味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好配合学校配合老师,该加班的一定加,该上提高班、辅导班的一掷千金,在所不惜。
四是反映我们社会对人才认识的偏差和片面。什么是人才?各行各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点应该说不言而喻的问题。然而,我们社会对孩子学习方面施加的压力太大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周围邻居亲戚赞声不断,真是光宗耀祖了;谁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感觉矮人一等,孩子没有出息。谁家的孩子有了兴趣爱好,并孜孜以求地去研究,去拓展,周围人又说不务正业,胡捣鼓,这样的氛围孩子当然不能家长更不允许搞“歪门邪道”。单位要人进人考选,不是考察是否适合工作实际,而是什么博士、硕士,学历为先;若是本科,最起码“211”“985”大学毕业的,至于能力如何,水平怎样很少过问。这样的社会选人机制必然导致孩子一直为了考而考了,为了考而学了。
当然,我国大学在学生专业发展方面有些过死,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应该改变专业填报 “一选定终身”的僵化体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人性化做法,比如美国大学专业填报有一栏就是“不确定”,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栏,大一大二接受通识教育,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这样对学生、对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