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么意思啊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00:13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2-25 00:48
佛教的菩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2-25 01:09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
3::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意译智慧、知、觉。旧译又翻为道。《大智度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5·380b)∶‘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无量寿经》卷上等,称无上菩提为无上道;《大乘义章》卷十八依果德圆通之义,将菩提翻为道。然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觉异号。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内容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然而从觉悟诸法皆空的觉者而言,万有乃超越有、空之实在本身,故为诸法实相。依佛教的发展阶段来说,系从否定的觉到肯定的觉;约略而言,否定的觉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觉为大乘佛教。对此,《大智度论》等书曾揭三种菩提、五种菩提之说。
由于圣者可分三类,故菩提亦有三种。(1)声闻(阿罗汉)所得的声闻菩提(阿罗汉菩提);(2)独觉所得的独觉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种菩提系唯断烦恼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则一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极而无胜之者,又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觉、正觉等、无上菩提、无上道。又,声闻菩提系依师之指导,经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系为求自利,无师指导,经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愿自利、利他,且不依师,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对于此三种菩提,后世曾有种种解释。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五谓以上智观察缘性称为佛菩提,若以中智观察缘性称为独觉菩提,以下智观察缘性称为声闻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则约种性等五种加以分别,其文云(大正31·516b)∶
‘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此外,《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又说佛菩提有五种,即∶
(1)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为因中说果。
(2)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
(3)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此即所谓般若波罗蜜之相。
(4)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世,到萨婆若。
(5)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论》卷下谓佛菩提有应佛、报佛、法佛三种菩提,伽耶成道名为应佛菩提,十地行满而得常涅盘证名为报佛菩提,如来藏性净涅盘名为法佛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无上菩提义〉中,认为无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净菩提二种。又,有关无上菩提之体性,《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谓以二种断、二种智,及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并百四十不共佛法等为其体,具七无上,于一切菩提为最上,故名无上菩提。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单称菩提心。顺趣菩提之三十七种行品,称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场;其道场树称为菩提树。其他,日本有所谓增上菩提与菩提讲。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后者指结讲念佛而广祈众生增进佛道。
◎附∶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自《般若经讲记》)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1)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2)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盘,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地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参考资料〕 《解夏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摩诃止观》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
3::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意译智慧、知、觉。旧译又翻为道。《大智度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5·380b)∶‘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无量寿经》卷上等,称无上菩提为无上道;《大乘义章》卷十八依果德圆通之义,将菩提翻为道。然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觉异号。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内容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然而从觉悟诸法皆空的觉者而言,万有乃超越有、空之实在本身,故为诸法实相。依佛教的发展阶段来说,系从否定的觉到肯定的觉;约略而言,否定的觉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觉为大乘佛教。对此,《大智度论》等书曾揭三种菩提、五种菩提之说。
由于圣者可分三类,故菩提亦有三种。(1)声闻(阿罗汉)所得的声闻菩提(阿罗汉菩提);(2)独觉所得的独觉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种菩提系唯断烦恼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则一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极而无胜之者,又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觉、正觉等、无上菩提、无上道。又,声闻菩提系依师之指导,经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系为求自利,无师指导,经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愿自利、利他,且不依师,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对于此三种菩提,后世曾有种种解释。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五谓以上智观察缘性称为佛菩提,若以中智观察缘性称为独觉菩提,以下智观察缘性称为声闻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则约种性等五种加以分别,其文云(大正31·516b)∶
‘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此外,《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又说佛菩提有五种,即∶
(1)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为因中说果。
(2)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
(3)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此即所谓般若波罗蜜之相。
(4)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世,到萨婆若。
(5)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论》卷下谓佛菩提有应佛、报佛、法佛三种菩提,伽耶成道名为应佛菩提,十地行满而得常涅盘证名为报佛菩提,如来藏性净涅盘名为法佛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无上菩提义〉中,认为无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净菩提二种。又,有关无上菩提之体性,《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谓以二种断、二种智,及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并百四十不共佛法等为其体,具七无上,于一切菩提为最上,故名无上菩提。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单称菩提心。顺趣菩提之三十七种行品,称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场;其道场树称为菩提树。其他,日本有所谓增上菩提与菩提讲。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后者指结讲念佛而广祈众生增进佛道。
◎附∶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自《般若经讲记》)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1)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2)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盘,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地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参考资料〕 《解夏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摩诃止观》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2-25 02:48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