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因明的"反体"是什么意思? 请用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来说.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16:58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3-20 16:08
学佛: 因明的"反体"是什么意思? 请用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来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3-20 17:32
庄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自西元前六世纪,许多沙门团兴起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就被迫发展辩论术,来与这些新兴思想作论辩与抗衡。西元一世纪以后,这种论辩学风遂渐风行。本来,依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与《广破经》中的观点,是不能同意经由论辩,就能证知真理而得到解脱的。但佛教处在那样习于论辩的环境下,却也不得不采取这种论辩法,以应对来自他宗他派的辩难,作为保护佛教的方便。在《瑜伽师地论》中,「闻所成地」的内容,就包含了包括因明学在内的「五明处」(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作为三乘学者的必修科目。而因明学,在早期瑜伽学中,就是指辩论术。
对传统的因明学作革新,而有大成就的,是世亲菩萨的弟子陈那。陈那的因明学,主张立「现量」与「比量」二种量,以及立「宗」、「因」、「喻」三支,简化了旧有的三量(加圣教量)与五支(加合、结)。「现量」,是指经由自己亲身体验所证知的。「比量」,是指经由自己的推理,所获得的正确知识(自比量)。若是以自己的证知,为了使他人了解而立量,则称为「他比量」。在「他比量」中,则以宗(就是结论,指自己的见解)、因(所持的理由)、喻(举出实例)等三支,类似西方逻辑的三段论法,来作为说服他人的模式。
「量」,是认识论。「因明」,是逻辑辩论学,本来都只是世间的学问。但在瑜伽大乘中发达起来,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往后的中观派,深受其影响。尤其是「随瑜伽行中观派」,就采用了这样的辩论术。「随瑜伽行中观派」在西元八世纪,进入西藏发展。今日的西藏佛教,都还留有这种论辩的学风。
自西元前六世纪,许多沙门团兴起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就被迫发展辩论术,来与这些新兴思想作论辩与抗衡。西元一世纪以后,这种论辩学风遂渐风行。本来,依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与《广破经》中的观点,是不能同意经由论辩,就能证知真理而得到解脱的。但佛教处在那样习于论辩的环境下,却也不得不采取这种论辩法,以应对来自他宗他派的辩难,作为保护佛教的方便。在《瑜伽师地论》中,「闻所成地」的内容,就包含了包括因明学在内的「五明处」(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作为三乘学者的必修科目。而因明学,在早期瑜伽学中,就是指辩论术。
对传统的因明学作革新,而有大成就的,是世亲菩萨的弟子陈那。陈那的因明学,主张立「现量」与「比量」二种量,以及立「宗」、「因」、「喻」三支,简化了旧有的三量(加圣教量)与五支(加合、结)。「现量」,是指经由自己亲身体验所证知的。「比量」,是指经由自己的推理,所获得的正确知识(自比量)。若是以自己的证知,为了使他人了解而立量,则称为「他比量」。在「他比量」中,则以宗(就是结论,指自己的见解)、因(所持的理由)、喻(举出实例)等三支,类似西方逻辑的三段论法,来作为说服他人的模式。
「量」,是认识论。「因明」,是逻辑辩论学,本来都只是世间的学问。但在瑜伽大乘中发达起来,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往后的中观派,深受其影响。尤其是「随瑜伽行中观派」,就采用了这样的辩论术。「随瑜伽行中观派」在西元八世纪,进入西藏发展。今日的西藏佛教,都还留有这种论辩的学风。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