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的意思是什么,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6 07:35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05-15 18:23
不好意思的意思是什么,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5-15 19:14
四禅八定是禅定修习过程中,由初禅未到地定之后逐步升进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佛教将世界的空间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的是没有脱离饮食男女之欲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脱离了欲望,但依然存在色相,即物质形相的世界;无色界指的是物质现象全然不存在的世界。欲界众生修习的最高层次是未到地定,还不是真正的禅定。色界禅定分为四个阶段,即“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依次修习此四禅,最后可到达无色界的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色界的四禅定和无色界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
初禅是修禅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言语止息、心情平静,驱除了任何不善心,不再生起恶念,内心感受到脱离了欲界之后的喜乐。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又译为觉,指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心中尚存有粗分别,即没有达到一念的境地。伺又译为观,指内心的观察,伺比寻进了一步,内心只存有细分别。喜,指内心欢喜的感觉,修禅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欢喜。乐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感受到的身心舒泰的快乐。心一境性指心在定境中保持专注不动。初禅已经脱离欲界,所谓“离生喜乐”,但还有寻、伺的心理活动和喜、乐的心理状态存在。
二禅觉观止息,寻、伺这两种心理活动亦不复存在。二禅的四支为内等静、喜、乐、心一境性。内等静是脱离了觉、观的思维观察活动之后,内心所达到的平静状态,不再有语言、思想的烦恼。二禅的喜和乐是“定生喜乐”,与初禅的“离生喜乐”有所不同。前者是已经体会到定的状态而生出的喜乐,后者是初离欲界产生的喜乐,前者比后者高了一个层次。二禅摆脱了寻、伺,但还有喜、乐的心理状态。
三禅去掉了喜。三禅的五支为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行舍就是去掉喜心,不为二禅所得之轻安沾沾自喜,而调动正念和正慧继续修习。喜念已除,取而代之的是脱离了喜心的妙乐,修习者可以体会到这种妙乐源源不断而来,即所谓的“离喜妙乐”。同时,心达到更高层次的心一性境。三禅去除了喜,但还保留了乐的心理活动。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的四支为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心一境性。行舍就是舍弃了全部喜、乐的心理活动。此时,人的内心已经没有妄念,即使动起念头,也可以全部由自己操控,达到念清净。到了这个境界,禅修者心中已不再感受苦、乐的不同状态,而是住于非苦非乐的平等之地,这就是“非苦乐受”。
四禅是色界中最高层次的禅定,仍然保有色相、色身。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层次的禅定,也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定:空是虚空。修行者进入此定,观察自己的身体,觉得内外通彻,唯见虚空,诸色相都已经不存在,内心一片明净,没有障碍,自如自在。
识无边处定:识是心。由于一心念空,但虚空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已经定下的心念很容易重新散开,于是舍弃向外所求的虚空,而转向观察自己的内心,与识相应之后,心定不动,唯有现在、过去、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心不分散。
无所有处定:现在、过去、未来诸识在心中显现,无量无边,也能破坏内心的定。只有做到没有心识,心无所依靠,才算得安稳。于是舍弃心识,心念专系于无所有处,怡然寂静,不再发生念想。
非想非非想处定:识无边处定还包含了念想,无所有处定则是无想,而这里既要舍弃前面的念想,达到“非想”,又要舍弃前面的无想,达到“非非想”。身处无所有处定的境界好像如痴如醉,如明如暗,因为有无明的遮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乎一心专精,对于非......余下全文>>
初禅是修禅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言语止息、心情平静,驱除了任何不善心,不再生起恶念,内心感受到脱离了欲界之后的喜乐。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又译为觉,指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心中尚存有粗分别,即没有达到一念的境地。伺又译为观,指内心的观察,伺比寻进了一步,内心只存有细分别。喜,指内心欢喜的感觉,修禅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欢喜。乐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感受到的身心舒泰的快乐。心一境性指心在定境中保持专注不动。初禅已经脱离欲界,所谓“离生喜乐”,但还有寻、伺的心理活动和喜、乐的心理状态存在。
二禅觉观止息,寻、伺这两种心理活动亦不复存在。二禅的四支为内等静、喜、乐、心一境性。内等静是脱离了觉、观的思维观察活动之后,内心所达到的平静状态,不再有语言、思想的烦恼。二禅的喜和乐是“定生喜乐”,与初禅的“离生喜乐”有所不同。前者是已经体会到定的状态而生出的喜乐,后者是初离欲界产生的喜乐,前者比后者高了一个层次。二禅摆脱了寻、伺,但还有喜、乐的心理状态。
三禅去掉了喜。三禅的五支为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行舍就是去掉喜心,不为二禅所得之轻安沾沾自喜,而调动正念和正慧继续修习。喜念已除,取而代之的是脱离了喜心的妙乐,修习者可以体会到这种妙乐源源不断而来,即所谓的“离喜妙乐”。同时,心达到更高层次的心一性境。三禅去除了喜,但还保留了乐的心理活动。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的四支为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心一境性。行舍就是舍弃了全部喜、乐的心理活动。此时,人的内心已经没有妄念,即使动起念头,也可以全部由自己操控,达到念清净。到了这个境界,禅修者心中已不再感受苦、乐的不同状态,而是住于非苦非乐的平等之地,这就是“非苦乐受”。
四禅是色界中最高层次的禅定,仍然保有色相、色身。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层次的禅定,也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定:空是虚空。修行者进入此定,观察自己的身体,觉得内外通彻,唯见虚空,诸色相都已经不存在,内心一片明净,没有障碍,自如自在。
识无边处定:识是心。由于一心念空,但虚空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已经定下的心念很容易重新散开,于是舍弃向外所求的虚空,而转向观察自己的内心,与识相应之后,心定不动,唯有现在、过去、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心不分散。
无所有处定:现在、过去、未来诸识在心中显现,无量无边,也能破坏内心的定。只有做到没有心识,心无所依靠,才算得安稳。于是舍弃心识,心念专系于无所有处,怡然寂静,不再发生念想。
非想非非想处定:识无边处定还包含了念想,无所有处定则是无想,而这里既要舍弃前面的念想,达到“非想”,又要舍弃前面的无想,达到“非非想”。身处无所有处定的境界好像如痴如醉,如明如暗,因为有无明的遮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乎一心专精,对于非......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