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梭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21:11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4-01 00:37
曾母投梭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4-01 01:56
典源:《战国策》卷四〈秦策·秦武王谓甘茂〉~50~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释义: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讲述的是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后以“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释义: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讲述的是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后以“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01 03:24
曾母投梭:出 处《战国策·秦策二》主要讲的是: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就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便只管织自己的布.过了一会儿,别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害怕起来,连忙丢掉织布的梭子,爬墙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子莫若母,曾母对曾参是完全了解、完全相信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也信以为真了.这说明,曾母对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做到深信不疑.正如一个国君,对于贤明大臣,决不能像曾母对自己的儿子那样,听信谗言,加以怀疑,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即使怀疑也要加以亲自的验证证实才可相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望采纳!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就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便只管织自己的布.过了一会儿,别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害怕起来,连忙丢掉织布的梭子,爬墙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子莫若母,曾母对曾参是完全了解、完全相信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也信以为真了.这说明,曾母对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做到深信不疑.正如一个国君,对于贤明大臣,决不能像曾母对自己的儿子那样,听信谗言,加以怀疑,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即使怀疑也要加以亲自的验证证实才可相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