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的由来?
- 提问者网友:孤山下
- 2021-04-27 16:34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雾月
- 2021-04-27 16:55
“孺子”本是古代人们对小孩子的书面称呼,可为什么与牛联系在一起而称为“孺子牛”呢?此典首出于《左传》,讲的是齐景公的故事。《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日:‘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乃是指齐景公的幼子——荼。此段史料记载的是这样一件事: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荼。有一次,他在后宫逗荼玩耍时,不顾自己是一国之君,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下来,手中的绳子一下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小儿子的过分宠爱。鲁迅先生在《自嘲》诗中则将这一典故赋予了新的含义。
现在,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楹联了。但以“孺子牛”入联,却并非始于鲁迅先生。清代阳湖(今江苏常州市)诗人钱季重就有自题家中楹联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钱季重是清代乾嘉年间的文人,他的知名度虽然不及唐伯虎、徐文长等人,但际遇、作风则跟他们颇为相似。他也是因屡试不第,遂放荡不羁的。《北江诗话》说他有三个儿子,因对儿子溺爱过甚,常被当作牛马骑。“饭饱甘为孺子牛”云云,盖纪实也。不过,钱季重此联所表现的乃是一种游戏人生、自得其乐的人生观,与鲁迅先生诗联的意旨是大不相同的。
说起鲁迅先生的这一诗联,还有一则关于“牛尾巴”及“牛尾巴上的毛”的佳话不能不提。有一天,郭沫若和茅盾相聚畅谈。郭沫若说:“鲁迅先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他愿意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就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听后笑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郭沫若忙说:“您太谦虚了。”两位文学大师,一个愿做“牛尾巴”,一个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在表明他们谦和为人的精神的同时,也足见两人志在为人民服务、甘于平凡、乐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伟大胸襟。□钟正和
- 1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4-27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