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历史沿革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11:33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3-21 20:29
常熟的历史沿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21 21:04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古扬州属地。商末(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 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梁天监六年(507年),置信义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隋开皇年间(581年),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治设于原南沙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
宋代,常熟属两浙路平江府。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元代改里为图。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二十三年 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区置常熟市,余为常熟县。
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
1983年3月撤县建市,设县级市常熟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古扬州属地。商末(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 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梁天监六年(507年),置信义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隋开皇年间(581年),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治设于原南沙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
宋代,常熟属两浙路平江府。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元代改里为图。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二十三年 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区置常熟市,余为常熟县。
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
1983年3月撤县建市,设县级市常熟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