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赏识教育如何运用最优化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5-11 05:2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5-11 05:38
在课堂教学中赏识的力量不仅来自于老师,还可以来自其他学生的共鸣.赏识和赞扬。情感信号巧妙地进行交流传递,欣赏的影响不仅促进被欣赏的学生,同时亦影响周围的同学,给邹伟同学以良好的心理支持。我曾教过的某某同学,每当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总会以他为榜样,让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听课姿势.学习他听课时的认真劲.学习他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勇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但鼓励了他而且也激发了其他学生能够向他学习。在数学课堂上非常需要赏识教育.赏识性的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提升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得更好的信心。
一、赏识教育要适量
时下课堂上“真聪明!”“你真行!”“真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掌声比比皆是,教师的手臂上布满了闪闪发光的金星,课堂上不时的来一句“表扬他”,然后在学生的脑门上贴上一颗。……久而久之,人们也开始冷静思考这一现象:这样的赏识是否可行,这样的评价是否客观,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有点贬值了呢?
新课程强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偶尔用一用像上面这样的赏识,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老师在一节课里,夸奖语的频率高的十分惊人,不管学生是否回答正确,均享受“好的”、“真好”、“了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特殊荣誉,那么会不会使部分孩子迷失方向的呢?
例如:一节一年级的“卖铅笔”的数学课,教师拿出15枝铅笔(一捆10枝和散的5枝),从中拿出9枝,卖给小红,列式15-9后.问:你是怎样拿的?学生相继说出想加算减等几种方法后,教师给予表扬,且还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其中一生勇敢的说:“我是一根一根的拿,共拿了9次,还剩6枝”,教师随即板书15-1-1-1-1-1-1-1-1-1=6。并表扬:“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他!”……。
课后,我们就有疑惑:这种方法到底好,还是不好?他真的聪明吗?这样做是有点“聪明”呢,还是有点“笨”?值得表扬吗?该表扬他什么呢?从本课来说,这不过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而表扬他,并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作为学生来说,如果他一旦受到教师表扬、认可后,他会把它转化为动力,且朝着方向努力,这就有可能使这位学生停留在原始经验的积累上。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她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倡教师和学生把评价的重心由“鸡蛋里挑骨头”式,转变为寻找亮点、肯定长处、激励进步方面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不可滥用,因为过多、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就会“迷失了自我”,盲目乐观。
二、赏识教育要适时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有用之人的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待开发的潜能,有他们的自身价值。但不可否认,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各人具有的潜能不尽相同。赏识时就要正确把握时机,结合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精彩的点评,以避免赏识的“失真”或“浮夸”。
如:教学《20的认识》,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20根小棒,并首先复习20以内的数,问:老师发给你几根小棒?生:不知道。师:怎么办?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学生已经开始数,不一会儿,学生相继数出,争先恐后的说有20根;师见机说;数得真快,那真得只有20根吗?生一愣,但又说:再数数!一会儿,又数完,师表扬了学生两次数数的正确性,随后又说:你自己肯定数对了,那你的同桌也会不会数错呢?生:同桌交换数。这又一次的复习了20以内的各数。老师接着还说:你怎么样让人家一看你就有20根小棒呢?……
在这里,教师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牢牢抓住了学生会不会数错的心理特点,及时的给予与引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求上进的环境。使口头评价发挥应有的教学效应,抓住了课堂激励的时机,将激励同学的反应和心理作用合拍,这样恰到好处的激励,显示出口头评价其特有的威力。
当然,赏识教育时,面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要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察其面色,只要他们有一点想学的样子,就要充满信任地请他发言。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机智地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在学生欲言有止时鼓励学生发言,在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时,设法将错误的想法引到正路上。评价不仅仅是表扬,更是引导。
然而,要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时效性,教师就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在尊重、理解和爱护的前提下争取的使用评价的语言,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赏识教育要有深度。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赏识性教育。不像过去那样辱骂、嘲笑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如意,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好的!”“你回答的不正确,但很好!”“真能干,请坐!”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甚至是离谱的,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也不敢否定学生,仍然采用这样的评语。仿佛是学生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句表扬:“好的!”“很好!”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张扬个性。这种做法是不是太离谱了呢?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学判断(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初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的二分之一,学生开始举例:
生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你真棒!)
生2:把一条鱼平均分成二半,每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师:你真聪明!)
生3:把教室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二份,每份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师:你真会观察!)
生4: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开成两半,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好的!并面向全体学生说;还有吗?)
“把人的眼睛平均分成二分,每份也是它的二分之一。”
……
至此,类似的说法越来越多,场面也有点混乱……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说出“平均电视机”看似有道理,但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这样去做,显然不合适,它体现不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却是一句表扬“你真会观察”概括了所有。因为有了这个学生的“榜样”,致使后面的例子牵强附会,越来越可笑,甚至有些荒唐。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真是太爱学生了,太尊重学生了,对于“无忌的童言”可谓是“尊重之至,保护有加”。 可是,在课堂上,如果只注重表面,只会说表扬说:“好的!”“你真棒!”这样缺乏深度的评价语,不讲实效,不区别正误,那么用什么来保证质量呢?学生究竟学的是什么呢?你再多的“奉承语”,再多“甜言蜜语”又一定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吗? 一味保护学生发言自由性,这也对,那也没错,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哪里?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表扬,但更需要挑战,唯有在一次一次的挑战中,才能证明其实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起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致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盲目的赏识中,飘飘然,它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专家也认为:夸奖语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既不能吝啬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要把握夸奖的度。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亦给予过度的夸奖,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态度。过度频繁和千篇一律的“你真棒”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夸奖的贬值,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作为教师来说,当他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后,还能简单的用一个“好”字概括所有吗?
周宏老师认为,赏识教育时教师要学会发掘,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赞赏,反复的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可能每次都尽人如意,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也不要像过去那样不置可否地“嗯”一句就过去了,更不能像现在这样“你说”、“他说”“谁还想说”地到处点将。教师应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也不能退居“幕后”,放任自流。要让赏识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在平和而有朴素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关键处得到支持,在模糊时给予澄清。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启发、引导、点拨、疏导。教育教学就应该这样,犹如做学问一样,必须是老老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矫揉造作,也根本没有必要注重形势,追赶时髦。要让深情打动学生,用真情唤醒学生,以激情来鼓励学生,这才是教学不懈的追求。
- 1楼网友:罪歌
- 2021-05-11 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