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往生净土的最大关要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21:59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3-31 23:24
何为往生净土的最大关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4-01 00:22
一、信愿具足就能往生,不必考校念佛功夫
以信愿二因就能往生的净土关要,告诉我们往生是依靠信愿,所以最开始要注重信心的抉择。
只要有真信切愿,就绝对可以往生,不必考校念佛功夫的深浅、有没有善根福报、是否发了菩提心,也没有必要担心是否造了罪业等,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等罪业,发愿回向也能往生。
因此,善导大师说“不问罪福,不问时节久近”,没有必要去问自己念佛的时节久近,修行时间的长短——是初修者还是老修行,这些都没有必要去讲究,只要有真信切愿,就决定往生,所以信愿二因是往生的关键。
如果信心抉择好了,有真信切愿,就可以决定往生,而不是靠念佛的“行”,即念佛的功夫而往生。善导大师的话给我们透露了最殊胜的念佛关要,也就是这个法门是靠信心成就的,有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没有真信切愿,就不一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真谛,净土宗最殊胜的法要就在这里。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我们净土宗的大德永明延寿禅师在《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净土念佛的人是“万修万人去”,前提就是有信愿,有信愿叫做“有净土”。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解释《四料简》的“有净土”时说,有真信切愿就是“有净土”。如果有真信切愿,就是“万修万人去”,可以决定往生,百分之百往生,没有不定的。印祖《文钞》:“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所以,能否往生的关键就在信愿上,就看你有没有真信切愿,而不是在你念佛的“行”上。也可以说,能否决定往生并不是在临终的那个时候才知道,而是在平时依靠净土典籍,依靠净土的教理,通过教理的抉择断疑生信,什么时候信心抉择好了,什么时候真信切愿发起来了,这时身体虽在娑婆,却已是极乐国中人,你相当于已经往生,而不是必须等到临终的时候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之处。
三、念佛人就是“最后有身”的圣者
如果信愿抉择好了,发起了胜解信、决定信,有了真信切愿,你的生死就已经了办,决定可以超越轮回,决定可以了生脱死,现在无非是等着临终的那一刹那而已。
我们可以和经教对应,有了真信切愿的念佛人,虽然现在还没有往生,离临终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但实际上,这就像是“最后有身”的一位圣者,或者像佛世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一样,必然要入无余依涅槃,虽然他们现在还有身体,是一个有余依涅槃,将来必然要进入无余依涅槃,绝对是要了生脱死的。
具备了胜解信也是同样道理,现在哪怕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凡夫,但是,这一世就是最后身,因为往生已得保信,必定超越轮回。
对我们念佛人来说,信心的抉择是最殊胜、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信心真正抉择好了,什么时候轮回就决定可以出去,生死就决定可以了脱。可见真信切愿的重要。所以,净土法门是以信心成就的法门。信心抉择好了,信心成就了,你的生死大事也就了脱了,修行也就成就了。
净土法门也是不修而成就的法门,没有必要在念佛的修行功夫上去讲究,完全是依靠信心,依靠对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深信无疑,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给我们作的保证深信无疑。因为信心已经决定无疑,没有丝毫的怀疑,他就可以决定往生。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再再地深入思维,这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不重信愿,把净土法门当自力法门修,已失净土扼要
净土法门是靠他力往生,若单凭自力,即使是阿罗汉、修菩萨道但未得地的大修行人也都无法往生。即使是精进修持净土法门的行者,如果没有在信愿上抉择、修持而生起胜解信、决定信,那虽然是在修持着重他力的净土法门,想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但事实上却成了偏重在自力上修持的法门。
虽然想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西方,但是在信愿上没有抉择好,就不能决定往生,不能“万修万人去”。这样的念佛人,往生就主要在念佛“行”上拼命地去讲究,想要念到心清净,要一心不乱等等,给自己附加种种的条件和要求,才能说有往生的把握,如果念佛功夫不够,那么他心底对于自己的往生大事,就会有很多的疑惑。这样本来是易行道,本来是“万修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在这些人手里就成了一种自力的法门,就成了一种难行道。
若信心没有抉择好,甚至将信将疑,也不好说决定不能往生,也有可能往生西方。因为修这个法门的人,有的还是知道要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也会依靠他力,但和信心抉择到位而成就往生的念佛修行人来说,有极大的差别。对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依信心成就而往生,依靠真信切愿生起决定信、胜解信而往生,是一种最殊胜的方式,是捷径中的捷径,易行中的易行,净土的最大关要就在这里。
《印光法师文钞》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摘自仁禅法师《净土教言讲记—汉藏净土法筵一滴》
以信愿二因就能往生的净土关要,告诉我们往生是依靠信愿,所以最开始要注重信心的抉择。
只要有真信切愿,就绝对可以往生,不必考校念佛功夫的深浅、有没有善根福报、是否发了菩提心,也没有必要担心是否造了罪业等,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等罪业,发愿回向也能往生。
因此,善导大师说“不问罪福,不问时节久近”,没有必要去问自己念佛的时节久近,修行时间的长短——是初修者还是老修行,这些都没有必要去讲究,只要有真信切愿,就决定往生,所以信愿二因是往生的关键。
如果信心抉择好了,有真信切愿,就可以决定往生,而不是靠念佛的“行”,即念佛的功夫而往生。善导大师的话给我们透露了最殊胜的念佛关要,也就是这个法门是靠信心成就的,有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没有真信切愿,就不一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真谛,净土宗最殊胜的法要就在这里。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我们净土宗的大德永明延寿禅师在《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净土念佛的人是“万修万人去”,前提就是有信愿,有信愿叫做“有净土”。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解释《四料简》的“有净土”时说,有真信切愿就是“有净土”。如果有真信切愿,就是“万修万人去”,可以决定往生,百分之百往生,没有不定的。印祖《文钞》:“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所以,能否往生的关键就在信愿上,就看你有没有真信切愿,而不是在你念佛的“行”上。也可以说,能否决定往生并不是在临终的那个时候才知道,而是在平时依靠净土典籍,依靠净土的教理,通过教理的抉择断疑生信,什么时候信心抉择好了,什么时候真信切愿发起来了,这时身体虽在娑婆,却已是极乐国中人,你相当于已经往生,而不是必须等到临终的时候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之处。
三、念佛人就是“最后有身”的圣者
如果信愿抉择好了,发起了胜解信、决定信,有了真信切愿,你的生死就已经了办,决定可以超越轮回,决定可以了生脱死,现在无非是等着临终的那一刹那而已。
我们可以和经教对应,有了真信切愿的念佛人,虽然现在还没有往生,离临终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但实际上,这就像是“最后有身”的一位圣者,或者像佛世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一样,必然要入无余依涅槃,虽然他们现在还有身体,是一个有余依涅槃,将来必然要进入无余依涅槃,绝对是要了生脱死的。
具备了胜解信也是同样道理,现在哪怕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凡夫,但是,这一世就是最后身,因为往生已得保信,必定超越轮回。
对我们念佛人来说,信心的抉择是最殊胜、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信心真正抉择好了,什么时候轮回就决定可以出去,生死就决定可以了脱。可见真信切愿的重要。所以,净土法门是以信心成就的法门。信心抉择好了,信心成就了,你的生死大事也就了脱了,修行也就成就了。
净土法门也是不修而成就的法门,没有必要在念佛的修行功夫上去讲究,完全是依靠信心,依靠对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深信无疑,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给我们作的保证深信无疑。因为信心已经决定无疑,没有丝毫的怀疑,他就可以决定往生。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再再地深入思维,这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不重信愿,把净土法门当自力法门修,已失净土扼要
净土法门是靠他力往生,若单凭自力,即使是阿罗汉、修菩萨道但未得地的大修行人也都无法往生。即使是精进修持净土法门的行者,如果没有在信愿上抉择、修持而生起胜解信、决定信,那虽然是在修持着重他力的净土法门,想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但事实上却成了偏重在自力上修持的法门。
虽然想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西方,但是在信愿上没有抉择好,就不能决定往生,不能“万修万人去”。这样的念佛人,往生就主要在念佛“行”上拼命地去讲究,想要念到心清净,要一心不乱等等,给自己附加种种的条件和要求,才能说有往生的把握,如果念佛功夫不够,那么他心底对于自己的往生大事,就会有很多的疑惑。这样本来是易行道,本来是“万修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在这些人手里就成了一种自力的法门,就成了一种难行道。
若信心没有抉择好,甚至将信将疑,也不好说决定不能往生,也有可能往生西方。因为修这个法门的人,有的还是知道要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也会依靠他力,但和信心抉择到位而成就往生的念佛修行人来说,有极大的差别。对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依信心成就而往生,依靠真信切愿生起决定信、胜解信而往生,是一种最殊胜的方式,是捷径中的捷径,易行中的易行,净土的最大关要就在这里。
《印光法师文钞》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摘自仁禅法师《净土教言讲记—汉藏净土法筵一滴》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