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所经济的定义?
2.会所经济的发展模式?
3.会所的特色营销模式?
1.会所经济的定义?
2.会所经济的发展模式?
3.会所的特色营销模式?
“会所”是舶来词,英文为“Club”,音译即为俱乐部。早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世界上第一家会员制俱乐部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咖啡馆里。由于参与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于是决定组成一种联盟,事实上这就是第一家私人会所。由于这种俱乐部为相同社会阶层的人士提供了一种私密性的社交场所,因而大受欢迎并逐渐流行开来,进而发展到今天的全球现象,会所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产物和一群身份不凡人士的聚会场所,会所的会员资格也演变成某种身份的象征。
一是社区会所。即目前比较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会所。这类会所是指在一些新建的小区楼盘内,为业主提供的社区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从字面意思上讲,社区会所就是小区内业主的聚会活动之所。主要是为业主创造一种便利的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品位和需求。它所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真正享受得起的大社区居家健康休闲生活模式。如杭州的“金色海岸”、“春江花月夜”等,在小区内为业主提供较完善的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设施。换个角度看,社区会所也执行了社会化商业场所的一部分职能,例如会所设健身房、保龄球室、网球场、壁球馆等,甚至有的会所设中西餐厅、商务会议室等,住户不用外出也可接待客户。
二是私人会所。是近十多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相继出现的集休闲娱乐、商务聚会、文化交流、健身美容、餐饮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具有特定消费对象的,较为私密性的会所。如北京的京城俱乐部、长安俱乐部、中国会、美洲俱乐部;上海的亚力山大会馆、鸿艺会、雍福会、证券总会、银行家俱乐部等。这些会所为有限的特定群体提供高品位、多元化的一系列优质服务项目,其会员的年会费通常为几千~上万美金,且日常消费还需另付费用。这类会所,尤其是顶级的私人会所,为实力相当、志趣相投、文化背景相似的成功人士提供了一个家外之家,成为各界精英聚会的沙龙,在很大程度满足了那种惟我独尊的潜在心里需求,属于比较纯粹的身份象征。
第一、发展会所经济不是提倡“贵族经济”,与提升大众消费环境并不相悖。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社会差别。不同人士,不同阶层和不同区域必然存在不同的差别,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现实,存在差别并不影响和谐共存。尊重客观存在,承认社会差别,发挥各自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才是发展的真谛。事实上,反对差别,取消差别的观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城区由于区域特点和功能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走高端、精品、时尚、文化的路子,必须积极培育潜在的、新的、稳定的税源增长极,这也是客观理性的选择。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培育高端的消费市场与改善服务大众的消费环境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赢之路。
第二、注重近期培育,着眼长远发展。
会所经济在短期内可能不一定产生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会所经济的发展,从直接的角度看,所体现的仅仅是一系列高端的精品消费和时尚的生活方式,但从间接和长远的角度看,更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是各界名流和精英人才的集聚,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流和各种资源的运作整合。因此,在发展初期应该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并且通过努力,积极引导,抢先一步,率先在上城区集聚并且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会所和会所街区,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名流、商务精英、艺术大师、专家学者前来我区,因此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将难以估量。
第三、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互结合。
发展会所经济应该由政府和企业联手进行。作为政府应该侧重于在规划审批、业态布局、政策引导、资源掌控和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吸引有兴趣、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家、艺术家和相关人士共同运作。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存量资源,提升功能内涵来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