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2:15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1-02 19:07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却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1)这里对李广射虎的描写,你认为谁写得更好,为什么?(2)李广两次射石,结果大不相同,这一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1-02 20:25
答案:解析: (1)《史记》段更好(1分)。从表面上看,王若虚似乎改得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1分)。举例说明(1分),如:“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没有危险感,潜能就不能全部暴发);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共3分) 若认为王若虚段更好,能言之有理,可以最多给2分(判断1分,阐述1分)。 (2)人是有潜能的,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有潜能1分,激发潜能2分,共3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1-02 21:26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