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三毛的作品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 提问者网友:骨子里的高雅
- 2021-12-25 08:32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12-25 10:05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三、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
与张爱玲的文章相反,三毛的文章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的希望。写作,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但跟接近于真实。
本人更喜欢三毛,看她的文章你会伤感、惋惜,但不会觉得很压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的是阳光而非阴霾。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 1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2-25 11:11
她幽忧的言情--寂静、冷艳、苍凉。她笔下的主人公多半是些为爱而生的角色,她们的命运似乎就是为了爱情而辗转于人生之路,不管是怎样的道路,一旦走了,就不能回头……而她,则是冷眼旁观地记述,个人对人物的感情是深埋于心的。大约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喜怒形于色,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充盈的很……
她的一生,也颇为坎坷。母亲和姑姑留学国外,受尽西方文化的熏陶;父亲却是旧式的中国文人;继母对她也是凉薄,无怪乎早早从家出走,做了“娜拉”,永不回头。中西合壁的文化在她的笔下融合得很好,在她自身也融合得很好。有一张她穿着立领旗袍的照片,虽然时过境迁,却依然风韵犹存,很有味道--那斜睨的眼神,藐视一切的态度,大约只有这样的才女才能演绎得精湛……
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老年的张氏颇为凄凉。与胡氏的爱情在时代中堙灭,与其相伴的赖特也撒手人寰,她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小公寓里生活,最终客死他乡。也许,她本身,就如同她作品中的角色一样。
最初认识三毛,是从歌曲《橄榄树》 开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 一个忧怨,伤感的形象伴随着带有淡淡忧伤的曲调展现在人们眼前。
三毛的作品,《雨季不再来》中那个成天希望自己长大,可以穿高跟鞋、涂红唇的小女孩,那么率真,那么热烈。还有《哭泣的骆驼》、《荒山之恋》、《灵魂骑在纸背上》、《我的宝贝》……
三毛是个“女疯子”(大凡伟大的作家,音乐家,画家都神经质,)确实,这个女人率真得可爱,热烈得可叹。她用文字记录她的生活、她的爱恋、她之于人之于物的情感,她用她感染着我们……
《荒山之恋》为荷西写的文字让人伤感,让人惋惜,也让人感概命运的无常。就是这样一个精灵一般的女子,赤裸裸地说爱,也同样赤裸裸地言恨,爱憎分明,琉璃一样,通彻透明。
她的文字,热情、明朗、爱憎分明,不带半点虚伪。
她其实是个女童,用自己的热情去迎接人世间的冷漠,在沧浪中选择桃花源,拣了花朵,还要示于人看--看,多美!她是愿意与人分享快乐的,自己内心的苦楚,确是无法坦言的,最终,也许了结这悲苦一生才能阻止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