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年级上册的17.长城的主要内容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16:49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03-20 17:21
关于四年级上册的17.长城的主要内容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3-20 23:17
长城很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参考资料:wu
- 2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3-20 22:24
课文主要写了长城的长、远看的景象、近看的景象和劳动人民。
- 3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3-20 21:49
长城是中国民族伟大的象征,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等。
参考资料:课文
- 4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3-20 20:10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问,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如果采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接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4.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5.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6.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建议学生多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
7.本课后面的“资料袋”中,列出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中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问,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如果采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接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4.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5.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6.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建议学生多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
7.本课后面的“资料袋”中,列出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中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 5楼网友:荒野風
- 2021-03-20 19:25
长城》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