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教育专家的距离有多远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5 16:45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11-15 02:31
我们与教育专家的距离有多远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11-15 03:49
我们与教育专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放眼四周,聪明的,有识的,勤奋的教师不少,但能成为教育专家的绝无仅有。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重新走进了《高万祥和人文教育》,去追索高校长的足迹,去探寻高校长的思索,去寻源、去探根。顿悟:朱永新说的“你去看一些教育专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只不过是比我们多用了一些心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用点儿时间记录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点儿时间读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是我要探寻的答案,因为书中明白无误地记录了高万祥校长并不比我们多做了多少高深的事情,只不过是把我们日常看作的小事做细、做好、做久,积跬步、致千里。这就是我们与教育专家的距离。高万祥校长“只不过比我们多花点儿时间读书而已”。在困苦中,他以书为伴“午间,四周一片寂静,我躺着汗水在读书、摘抄,写自己认为是小说和散文的东西。”“田埂上,扁担是凳子,膝盖是桌子”“夏夜,我用棉花塞住耳朵,用长衣长裤和高筒雨靴,抵挡住母亲的嘀咕,抵挡住纳凉人的骚扰和该死的蚊虫的侵犯。读遍了能找到的和买到的书,翻烂了《新华字典》”;在教育的征程中他以书为友,李镇西曾经写道“他的书房已经没有了墙,因为所有的墙面都已经被书橱覆盖,从地面一直覆盖到天花板。填满着书橱中层层空间的,是李白、杜甫、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卢梭、鲁迅、老舍,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甚至包括钱理群、杨东平……”。因为对于书的眷恋使他发出“真不能想象,要是没有他们,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形”的感慨;正因为充分享受到了书籍的滋养,才会有着“读书可以拯救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时时有将被掏空的感觉”;也正因为时时与大师为友,饱受古今中外文明思想精华的熏陶才会有他的“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也正是这个梦想使高万祥校长能够脱出语文教学传统的桎梏,也才有了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国中语会带入21世纪》的拍案而起、慷慨陈词。也正是这个梦想高万祥校长“只不过比我们多用点儿时间记录他的教育生涯而已”,肖川教授曾说过“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其实写作更是一种思想的梳理、返悟、提升,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修炼”,一字一句记录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生涯,更是在累积思想,在刻画他坚韧、执着的人生。是啊,高万祥校长“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思想的懒惰常常使我们缺乏思考,也常常把一切看作正常:个别师生关系不好认为是正常,因为“百人百姓、百脾气”;部分学生成绩不好也认为是正常,因为人的智力天生有差别,等等的一切都停留在长期的习惯认识中,而没有去思考造成种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更很少深度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思考,就不会有高万祥校长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审视与批判,更不会有“六大文化工程”的构建,也不会有“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的实践,更不会有“人格教育从身边做起”的务实理念。细细的咀嚼、认真的品味,我们和高万祥校长还相差很多:我们缺乏坚持,对教育中的有些问题也许思考了,但没有去做,也有的做了但没有坚持,所以当某项新的成果面世时,常常会感叹:“我也想过”;作为教师我们还缺乏个性,缺乏自己的视角与主见,或者缺乏对自己主见的坚持,在教育的变革中常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时我们也不乏理想,但我们却难去浮躁,我们也不乏创见,但我们缺乏恒心,我们更缺乏催动理想不断前行的持之以恒的激情。重读《高万祥和人文教育》一书自己与教育专家的距离就如明镜似的,更深刻地体验到了:书不仅仅是精神的食粮;书更是人生的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我们思想的丰富与贫瘠,我们人生的高尚与卑小;书是人生的加油站,可以唤醒蒙昧的心灵重新起航。读着高万祥的《有书的冬天不怕冷》,《阅读是一种旅行》,《阅读是最好的学校》,《感受阅读的幸福》《只要你爱书》,《写作是阅读下的蛋》等系列文章,内心涌动的全是羞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