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熟的道路、
走向成熟的道路、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5-03 23:2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5-04 00:54
走向成熟,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那么,身在岭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的学子,对此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走向成熟》综合了问卷调查和沙龙活动的成果以及一些老师提供的资料,比较全面地对“成熟”以及相关的话题作了概述。《女儿长大了》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寄语星辰》记录了一位中大学子直面人生的勇毅和对误入歧途者的叹惋。《关于“古灵精怪”的断想》则为我们勾勒出大学四年的人生轨迹。
假若有一天,世界的面貌变成这个样子:一切都被视为虚空,只除了一样东西。浩翰无垠的宇宙中,空空荡荡,只有一颗星在闪耀光芒,或明亮或暗淡,或剔透或污浊,或成熟或稚嫩。那就是人们的心灵。
这时,一定有一片星云特别绚烂多彩、变幻无方;因为这里的心灵都盈溢着青春的活力,这里的星星都是早上十点的太阳。这些星星就是你,就是我,就是她和他,就是被称作“骄子”的这一群。
我们早已蜕去了童稚,我们还没有担着生活的肩膀;我们站在家门眺望远山,我们走在通向成熟的路上。
成熟,相信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为之思 考过,追逐过,苦恼过,
小A工作一年了,她说现在好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唤起她的激情:“活得挺圆熟的,天天哼着歌去上班。但我觉得自己根本不成熟,心里空空的,只是脑袋塞满了东西。”
小B是个样子挺可爱的男孩。他信奉真诚,却又为此而苦恼:“我就是不明白,怎么都说我傻?什么叫不会拐弯?男孩子就该有血性!”
成熟就象一片轻飘飘的绒毛,离我们那么近,总是飘荡在身边;又离我们那么远,每次伸手去抓,它都轻轻地闪开了。
成熟,告诉我你是谁。
有人说,成熟就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更深了解,而更熟练地依照自身的观点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有人说,成熟就是“有自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人说,成熟就是“对自我的把握,对他人的尊重”。
有人说,成熟就是“能为自已的前途负责,有足够的信心与使命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既然在一千个观众心目中都是哈姆雷特,他就总会有独特的比别人更哈姆雷特的地方。
成熟的说法纵然有千种万种,但这千千万万个面孔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自立、自主的因素。自立与自主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起着支柱的作用。一个成熟的人,必然是一个自立自主的人。由于人的心理结构中还有其它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精神面貌的表现上,就有各色不同;从而使得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成熟。但正如桃树只能结出成熟的桃子,李树只能结出成熟的李子。成熟并不否定、排斥个性。成熟也不排斥感情,尽管成熟的核心是理智与理性。有感情毕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排斥感情也就是排斥人性,所以成熟只是把感情的潮水约在理智的堤岸之内,不感情用事,而不是排斥甚至否定感情。
一个显浅的例子是运动员们在为祖国争得光荣时,往往会流下激动的热泪,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是不成熟的。
成熟还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是自立、自主,在美国,它往往只是基于个人能力,而在中国,就绝不能把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丢在一边。因为我们数千年的传统文明,早已发展到过于“成熟”的程度,以至产生了许许多多不构成生产力却又高深莫测的“学问”。所以,对当今中国大学生的成熟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会把目光聚焦在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上。
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成熟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心理发展整体水平的深化,是基于社会规范的自我把握;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对一个人作有关成熟的判断时,社会化的程度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在这里,社会化程度首先是指对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的遵从与适应,其次更包涵了参照这些规范进行自我定义、自我认知的水平以及进行自我把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渐进的发展危机组成的,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成就的人,就必须一一经过这些阶段。这一系列危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对于青年人来说,就一定要应付一种自我与自己在社会上扮演角色的同一性危机。若能成功解决这个危机,就能获得自信,认识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目的和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找到成熟。若失败了,就会成为社会所反对和不接纳的人,严重的还会发生人格障碍。这就好比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练内功一样,总是要经历许多生死玄关;打通了任督二脉则神功大成,不慎走火入魔则陨身丧命。
这种同一性危机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是走向成熟的方式。青年在进入社会之前,一直生活在与社会隔了一层膜的环境中,自然会出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而有着与社会不合拍的地方--个性较强、逆反心理较强、容易偏激--或者可以称之为棱角。如果说社会是一条大河,那么每一个人就都是河里的石子。显然,一个四棱八角的人会比别人更多一些碰撞的机会。同时,这种碰撞带来的疼痛,于别人是分散地承受,于自己却是有着叠加的效益,青年人的困扰往往也就是由此而来。而在我们这个特别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里,这种困扰在人际关系上的经常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最终都是通过个体在一些方面遵从群体规范,以个体妥协的方式解决的。“人多力量大”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一块从山上脱落的尖角石,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与磨擦之后,失却了某些棱角,表面上变得圆滑起来,成为大河里千千万万块河石之一。如果不能够认识到这个痛苦的碰撞过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味地抗拒,就只能使自己走向封闭,不容于这个社会,把自己撞得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
虽然红墙使得当今的大学生与外面的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这种同一性的危机即便在红墙之内,也有着尖锐的体现。
能够进入康乐园学习的,大多是优秀的青年。这种在原来相对平凡的群体中的优秀,在来到一个相对更优秀的群体中时,就存在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这也就是一个同一性的危机。有些人正是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耿耿于一时的失败;甚至仅仅是不如意;由心理的失衡导致无法取得自我同一性,从而消沉了意志,甚至走上绝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个更普遍的例子是同学之间,尤其是舍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些人只知道“真诚”,一味坚持自己的本色,而没有考虑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个人要共同生活,就必然要在一番碰撞之后达成倍一定的妥协与容让,从而确定每个人要扮演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真诚”和“本色”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的前提,使得它们成为最碜人的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这些“真诚”的人被孤立起来。事实上,真诚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容让其实就是尊重,就是拉开一段缓冲的距离以减少磨擦,从而取得适应与同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社会的适应应该是积极的。不管河石怎么圆怎么滑,它始终还是一块石头,有着它坚硬的内在,磨去的只是与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个性犹存,这也就是中国人一直称道的外圆内方了。
但为什么成熟在一部分青年心目中成了世故、圆滑甚至是虚伪的代名词呢?原因之一就是成熟的外在表现多是处事冷静、周密、老练等,某些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流于表面化、感性化,只见“外圆”,不见“内方”,往往不能看到成熟内在的自立、自主和其中的道德因素,从而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青年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自我的把握,不注意健康人格的建构,只是被动地随波逐流他去迎合,确实也往往会出现世故、虚伪等“伪成熟”的现象。但是这种“伪成熟”只是使人附着于社会之上,并不能让青年适应这个社会,与社会共同呼吸。往往正是这种人在不被社会信任的同时,对社会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无法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参与感,无法成为社会的骨干与精英。原来富有个性的山石,变成了既软且滑的烂泥,无法找到一个心安神宁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的技术越来越纯熟,但是却失落了精神的家园。
“跟着感觉走”就是这些精神世界的流浪汉发出的呻吟。“跟着感觉走”实际上就是闭上眼睛,自己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是行不通的。但是由于自我把握的无力与健康人格建构的残缺,“软泥型”的人无法真正自立、自主地把握生活。那么,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被生活洪流的裹挟中,作出“跟着感觉走”的幻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稻穗弯了的时候,稻谷就成熟了。翅膀 上长出了坚硬的翎毛,离开家园振翅高飞的时候,鸟儿就成熟了。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成熟呢?
生理学家会告诉你,一般人在25岁左右发育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呢?
“晚熟”是如今对许多年青人的评价。靠自己的直觉去引导自己,就像牵着自己的鼻子走,爱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
“早熟”,却是对如今许多小朋友的评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的年龄,其实可以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来说,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总是大体一致的。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生理年龄段有着相应的精神面貌:儿童一般是天真活泼;少年时充满了期待,热衷于模仿;青年是激情与进取的时代;中年是老练稳重;老年是容智深沉。
由于成熟需要一个对社会的积极适应的过程,是一定阅历、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所以往往在青年的后期或中年时,才能达到。一般来说,这是个自然进化过程,只能主动配合,不可刻意强求。真正的早熟只是极个别的例子。更多见的所谓“早熟”,其实是某些社会思潮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一些不谱世事的青少年甚至是儿童,过早地受到它们的侵染,表现出对这些思潮的模仿。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整形成,自我把握能力与自我人格建构尚不完善,甚至还未开始;他们还远远做不到自立、自主,并不是真正的提早成熟。这种“早熟”其实是一种畸形。
而“晚熟”则是伴随着对青年“不成熟”的评价而来的。本来,不成熟对于大部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是正常的。社会经验与历练的贫乏导致的不成熟,本来就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问题是,现在有一部人青年的心理年龄跟不上生理年龄的发展,心理发育整体水平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在通向成熟的路上落后了一大段。
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对子女保护过多,延长了子女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间,阻碍了子女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活的相对富足与传媒的高度发达,电视文化日益膨胀,也对此有重大影响。生活的相对富足,使得青年产生容易感与满足感,更乐于追求感官享受,不思再费神劳心地思索。电视、漫画、广告等大众文化的日益发达,创造出只求消费与娱乐的文化氛围,使得青年对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趋于同一化、兹面化,产生追求轻松好玩与即刻满足的娱乐心理,降低了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娱乐业的日益兴旺是相辅相成的。它的破坏作用也是巨大的。在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不思长大的一代”。这些青年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逃避社会公民责任,心理脆弱,经不起竞争与打击,追求付出后迅速得到回报。在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不思长大的一代”,但这样的发展趋势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
这种晚熟的结果,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痛苦的。对个人来说,心理年龄相对生理年龄的滞后,比仅仅是社会经验不足产生的不成熟,更与社会的主流不合拍。它造成精神的迷茫,使青年成为“空心人”,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对社会来说,青年是它的未来,青年的庸碌与迷茫也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危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相对优秀的群体,承担着中国的未来,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与警惕。在康乐园这个南方的古典、文化的殿堂里,世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淹没,不但是一种悲哀,更将是一种灾难。
虽然成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在读书期间达到。但是,从各方面作好适应社会的准备,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准备不但是从知识储备的方面讲的,更是从心理准备的方面来讲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刚入大学时想的是如何多学、学好知识;慢慢才发现,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锻炼一副强健的神经,学会一套高明的处世方法,建立一个健康高尚的人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能不能把这个工具用好,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人满为患的国度,你要在拥挤的空间里生存发展,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的日子,人是在培养皿里;只有毕业走向社会,人的双脚才算是踏上了大地。那么踏上大地后怎样生根发芽,是否长得茁壮,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很大程度就要看这颗种子是否饱满,是否备足了充分的养料。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成熟的种子,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甜美的成熟的果实,不负历史与时代的重托。
我们都在走向成熟。这里记载的是在路上的思考,或许并不成熟,但却无愧于我们的青春。因为我们不仅仅生存在这个世上,有了这种思索,我们过的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