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06:39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12-23 00:45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12-23 01:30
问题一: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问题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个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 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个急救 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了。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余下全文>>问题三:《社会心理学》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情境、助人者、求助者等方面因素。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 ; 责任扩散 ;情境的不明确性 ;评价恐惧 ;环境条件因素(天气、社区大小、噪音等) ;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特点:助人者人格因素 ;助人者的心情 ;助人者的内疚感(为了降低内疚感选择去帮助别人)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宗教信仰
求助者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性别的影响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侯玉波著 第3章 社会行为问题四: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造成的影响 “利他行为”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放纵他人的表现,这样做可以先放纵在慢慢以引导,才可以做到利他行为的方针!问题五: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的特点 你好
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另外还有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包括:旁观者的人数、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等等; 个人因素包括: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等。 社会风气也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社会风气不好、正义难以伸张、人际之间充满不信任时,人际冷漠现象就比较普遍;而当见义勇为行为得到推崇和表彰,人们对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执法者的廉洁程度比较有信心,人际之间信任庠.....问题六: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的主要客观因素有哪些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它的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翅膀折断了一样。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的捕食。一旦老斑鸠将敌人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人吃掉,它虽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小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一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方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有人总结了一些对10个月婴儿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儿也有利他行为。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当然,这些行为不完全就是利他行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儿童具有先天利他行为倾向。不到一岁的儿童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人分担痛苦的行为往往是利他行为的前兆。
(二)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令人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气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那么,舒适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吗?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气好坏而造成的人们心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气的不同而使利他行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此外,噪音会使利他行为减少。原因可能是噪音破坏了一个人的心境,也可能是噪音分散了人们对他人需求的注意力,或者噪音是一种人们难以承受的刺激。我们知道,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对一定数量的刺激做出反应,过多的刺激会使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减少。由此可以推断,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之所以比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的人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城市喧嚣的噪声和过多的刺激。某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反映说,他们不可能对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和要求都做出反应,因此他们往往对寻求帮助的人漠然视之。
(三)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情境中的社会性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他人的存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为了证明这一假设,心理学家达里和拉坦(Darley & Latane)做了一个简单但是很说明问题的实验。实验中的被试是男女大学生。研究者每次将一位大学生被试带进实验室,分配在单独的房间里,并让他们认为他是2人、3人或6人讨论组的成员之一,准备参加一个讨论会,讨论与学校生活有关的个人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通过麦克风向小组的其他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个房间的麦克风只开两分钟,一个房间麦克风开着的时候,......余下全文>>问题七:利他行为的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烈。但人们的观念与现实的行为往往是脱节的,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布朗(J. Brown)等人于1975 年作了一项经典的利他行为的研究。这项研究是这样设计的:让一个人装扮成一个骑摩托车者,他的车在一条繁忙的大街旁熄灭了,他焦急地站在车旁。研究者要看看哪些过路的摩托车驾驶员会停下来给予帮助。结果发现利他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摩托车驾驶员远比女摩托车驾驶员更容易停下来提供帮助。女性驾驶员在遇到有人求助时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来相助呢?研究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帮助。如果求助者是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她们可能会带有恐惧心理,更害怕停下来。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问题八:百度的新闻焦点分几个频道 一共8个,分别为国内 国际 体育 娱乐 互联网 科技 财经 社会 。问题九: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问题十:利他行为的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个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 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个急救 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了。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余下全文>>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 ; 责任扩散 ;情境的不明确性 ;评价恐惧 ;环境条件因素(天气、社区大小、噪音等) ;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特点:助人者人格因素 ;助人者的心情 ;助人者的内疚感(为了降低内疚感选择去帮助别人)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宗教信仰
求助者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性别的影响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侯玉波著 第3章 社会行为问题四: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造成的影响 “利他行为”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放纵他人的表现,这样做可以先放纵在慢慢以引导,才可以做到利他行为的方针!问题五: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的特点 你好
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另外还有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包括:旁观者的人数、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等等; 个人因素包括: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等。 社会风气也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社会风气不好、正义难以伸张、人际之间充满不信任时,人际冷漠现象就比较普遍;而当见义勇为行为得到推崇和表彰,人们对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执法者的廉洁程度比较有信心,人际之间信任庠.....问题六: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的主要客观因素有哪些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它的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翅膀折断了一样。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的捕食。一旦老斑鸠将敌人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人吃掉,它虽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小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一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方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有人总结了一些对10个月婴儿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儿也有利他行为。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当然,这些行为不完全就是利他行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儿童具有先天利他行为倾向。不到一岁的儿童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人分担痛苦的行为往往是利他行为的前兆。
(二)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令人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气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那么,舒适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吗?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气好坏而造成的人们心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气的不同而使利他行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此外,噪音会使利他行为减少。原因可能是噪音破坏了一个人的心境,也可能是噪音分散了人们对他人需求的注意力,或者噪音是一种人们难以承受的刺激。我们知道,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对一定数量的刺激做出反应,过多的刺激会使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减少。由此可以推断,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之所以比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的人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城市喧嚣的噪声和过多的刺激。某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反映说,他们不可能对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和要求都做出反应,因此他们往往对寻求帮助的人漠然视之。
(三)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情境中的社会性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他人的存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为了证明这一假设,心理学家达里和拉坦(Darley & Latane)做了一个简单但是很说明问题的实验。实验中的被试是男女大学生。研究者每次将一位大学生被试带进实验室,分配在单独的房间里,并让他们认为他是2人、3人或6人讨论组的成员之一,准备参加一个讨论会,讨论与学校生活有关的个人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通过麦克风向小组的其他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个房间的麦克风只开两分钟,一个房间麦克风开着的时候,......余下全文>>问题七:利他行为的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烈。但人们的观念与现实的行为往往是脱节的,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布朗(J. Brown)等人于1975 年作了一项经典的利他行为的研究。这项研究是这样设计的:让一个人装扮成一个骑摩托车者,他的车在一条繁忙的大街旁熄灭了,他焦急地站在车旁。研究者要看看哪些过路的摩托车驾驶员会停下来给予帮助。结果发现利他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摩托车驾驶员远比女摩托车驾驶员更容易停下来提供帮助。女性驾驶员在遇到有人求助时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来相助呢?研究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帮助。如果求助者是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她们可能会带有恐惧心理,更害怕停下来。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问题八:百度的新闻焦点分几个频道 一共8个,分别为国内 国际 体育 娱乐 互联网 科技 财经 社会 。问题九: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问题十:利他行为的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个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 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个急救 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了。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忧
- 2021-12-23 03:06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