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代习俗与现在的习俗的变化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0 17:55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4-10 12:44
中秋节古代习俗与现在的习俗的变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4-10 13:23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丽容颜
从古至今,有关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据公开资料显示,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可见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此前曾有一说,即古代文人习惯中秋赏月、赋诗怀人;普通百姓则家人团聚,分吃“团圆饼”,更有“拜月”习俗。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习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专家肯定地说。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则见于《周礼》,起源于先民月亮崇拜。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称“中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文人中秋赏月成为新的文化习惯,但尚未见到它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宋朝开始,赏月成为家庭节日庆祝娱乐内容之一。明清时代赏月传统逐渐被民间的拜月习俗替代。月饼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现代:吃新米饭未来女婿上门送礼
中国饮食文化昌盛,围绕重大节庆均有各类可口食物呈现,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绵延流传至今的月饼。据悉,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起源于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来,月饼逐渐在民间风行,关于月饼的文字较早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诗句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至明代《西湖游览志会》方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类描述到清代以后逐渐增多,所记载的月饼制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场瓜果丰收,新酒同时上市,所以中秋饮食丰富。”据介绍,除吃月饼外,人们还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玩月羹(桂圆、莲子、藕粉一起熬制的羹汤),南京则有桂花鸭等物,饮食不可谓不丰富。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各地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据介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儿爷、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还有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等活动。当此时期,民间未来的女婿还会上门送礼提亲,在一些经济活动中会结算与兑付工资等。
在南方,江南“卜状元”游戏较具特色,即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凭此取乐。
“中秋节节俗南北地区差异不大,主要月饼的口味有不同。当然在一些具体节俗上也有细微区分,如北方地区有兔儿爷等神偶,南方地区则大多是遥拜无形的月神。”据介绍,在节日娱乐方面北方地区偏重于家内亲人团聚,南方地区中秋户外的娱乐活动较多,前文介绍烧宝塔灯、舞草龙等均属此类。
从古至今,有关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据公开资料显示,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可见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此前曾有一说,即古代文人习惯中秋赏月、赋诗怀人;普通百姓则家人团聚,分吃“团圆饼”,更有“拜月”习俗。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习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专家肯定地说。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则见于《周礼》,起源于先民月亮崇拜。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称“中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文人中秋赏月成为新的文化习惯,但尚未见到它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宋朝开始,赏月成为家庭节日庆祝娱乐内容之一。明清时代赏月传统逐渐被民间的拜月习俗替代。月饼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现代:吃新米饭未来女婿上门送礼
中国饮食文化昌盛,围绕重大节庆均有各类可口食物呈现,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绵延流传至今的月饼。据悉,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起源于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来,月饼逐渐在民间风行,关于月饼的文字较早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诗句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至明代《西湖游览志会》方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类描述到清代以后逐渐增多,所记载的月饼制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场瓜果丰收,新酒同时上市,所以中秋饮食丰富。”据介绍,除吃月饼外,人们还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玩月羹(桂圆、莲子、藕粉一起熬制的羹汤),南京则有桂花鸭等物,饮食不可谓不丰富。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各地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据介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儿爷、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还有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等活动。当此时期,民间未来的女婿还会上门送礼提亲,在一些经济活动中会结算与兑付工资等。
在南方,江南“卜状元”游戏较具特色,即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凭此取乐。
“中秋节节俗南北地区差异不大,主要月饼的口味有不同。当然在一些具体节俗上也有细微区分,如北方地区有兔儿爷等神偶,南方地区则大多是遥拜无形的月神。”据介绍,在节日娱乐方面北方地区偏重于家内亲人团聚,南方地区中秋户外的娱乐活动较多,前文介绍烧宝塔灯、舞草龙等均属此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4-10 14:20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