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句大全及赏析,赏析李白的诗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4 02:39
- 提问者网友:黑米和小志
- 2021-04-23 02:00
李白的诗句大全及赏析,赏析李白的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4-23 02:45
唐天宝元年(742),李白怀抱着宏大的志向到了长安,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任职于翰林院。可第三年,因被人谗毁,怀着一腔忧愤之情离开了朝廷,又不得不开始前路茫茫的漫游生活。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来到宣州,他的叔叔李云(官为校书郎)将要离开宣州,李白借给叔叔饯别一事,写就了这首“话题诗”,抒发了自己对人世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是什么样的情绪感染着读者的心灵呢?教材(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五单元)在阅读提示中评介说此诗“情感奔放旷达”。是这样的情怀吗?可我反复诵读,不仅没有“情感奔放旷达”之感,反而觉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感伤。的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面对出乎自己意料的理想追求结果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感伤之情。不是奔放旷达的,而是低沉哀怨的。
当然,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许许多多诗歌确实表达的是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豪放旷达是其主流诗风。但是不是所有诗都表现的是这一种感情呢?我们在赏析他的诗作时,都要把其思想感情往这上面扯,给贴上“奔放”“豪放”“旷达”“浪漫”的标签呢?似乎这样才算品李白、品李白诗吗?
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是微妙变化的。特别是在一定的外物条件的刺激下,在一定的环境氛围里,会产生与自己的“主流思想情感”不和谐的“杂念”。有人分析说,白居易写有新乐府、政治讽喻诗以及《怅恨歌》《琵琶行》等名诗,却也写有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李白是天生傲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可也写下了如《与韩荆州书》一类与权贵套近乎的文章。可见,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与豪放旷达不同的牢骚、愤懑、惆怅、无奈、感伤之情实属自然。我们不能为了照顾李白“谪仙”“豪放”“浪漫”的形象和风格就回避了或不敢谈及他的愁肠、无奈和感伤这“另一面”。其实,这丝毫不会损害和动摇李白“浪漫主义代表”的形象和地位。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更要让年轻学子们知晓。否则,小可影响他们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不全面不完整的认识,大可影响他们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古文化修养的提升。
还是让我们低首吟诗吧。
前两句写弃“我”而去的日子不可挽留了,现在正经历着的一天天,叫人心中充满烦恼忧愁。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里,自己过得怎么样呢?才能受到压抑、自己被人谗毁、抱负没得施展、苦苦奋斗依然两手空空,世事实在难遂人意啊!接下来,结合饯别情景,抒写自己的思想情绪。本来想借同诗人一样失意的叔叔李云饯别之机一醉方休以排遣烦忧,哪知思路反而大开:蓬莱文章、建安诗人、诗风清新的小谢,都浮现在了眼前。而自己不正与他们一样才情四溢、志上青天吗?这几句表面上不见了烦恼和忧愁,可越是自负,越是把自己比并、称许的越高,理想壮志抒写的越远大,越隐含着现实中的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落魄、自己的失意。这“反差”,不是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可以奈何了的,个人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满怀的希望只换来了即使痛饮酣醉也不能排遣的忧愁。最后直抒胸臆:“人生在世不称意”,道出了“多烦忧”、“愁更愁”的根源;“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人对现实失望之后的选择。这选择,当然不止是为了消除烦忧这么简单,还多多少少有一些负气,有一些牢骚,有一些愤嫉,有一些怨恨,也有一些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可奈何。这选择,叫人觉得好哀怨,好伤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叔叔的遭遇,面对自己不幸的命运,诗人情绪低落,实在难以豪放起来、洒脱起来、旷达起来,惟有“离‘家’出走”的避世消极和沉沉感伤。
赏诗是非常重“直觉”的。借助“直觉”可以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人的内心。这首诗......余下全文>>
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是什么样的情绪感染着读者的心灵呢?教材(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五单元)在阅读提示中评介说此诗“情感奔放旷达”。是这样的情怀吗?可我反复诵读,不仅没有“情感奔放旷达”之感,反而觉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感伤。的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面对出乎自己意料的理想追求结果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感伤之情。不是奔放旷达的,而是低沉哀怨的。
当然,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许许多多诗歌确实表达的是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豪放旷达是其主流诗风。但是不是所有诗都表现的是这一种感情呢?我们在赏析他的诗作时,都要把其思想感情往这上面扯,给贴上“奔放”“豪放”“旷达”“浪漫”的标签呢?似乎这样才算品李白、品李白诗吗?
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是微妙变化的。特别是在一定的外物条件的刺激下,在一定的环境氛围里,会产生与自己的“主流思想情感”不和谐的“杂念”。有人分析说,白居易写有新乐府、政治讽喻诗以及《怅恨歌》《琵琶行》等名诗,却也写有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李白是天生傲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可也写下了如《与韩荆州书》一类与权贵套近乎的文章。可见,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与豪放旷达不同的牢骚、愤懑、惆怅、无奈、感伤之情实属自然。我们不能为了照顾李白“谪仙”“豪放”“浪漫”的形象和风格就回避了或不敢谈及他的愁肠、无奈和感伤这“另一面”。其实,这丝毫不会损害和动摇李白“浪漫主义代表”的形象和地位。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更要让年轻学子们知晓。否则,小可影响他们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不全面不完整的认识,大可影响他们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古文化修养的提升。
还是让我们低首吟诗吧。
前两句写弃“我”而去的日子不可挽留了,现在正经历着的一天天,叫人心中充满烦恼忧愁。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里,自己过得怎么样呢?才能受到压抑、自己被人谗毁、抱负没得施展、苦苦奋斗依然两手空空,世事实在难遂人意啊!接下来,结合饯别情景,抒写自己的思想情绪。本来想借同诗人一样失意的叔叔李云饯别之机一醉方休以排遣烦忧,哪知思路反而大开:蓬莱文章、建安诗人、诗风清新的小谢,都浮现在了眼前。而自己不正与他们一样才情四溢、志上青天吗?这几句表面上不见了烦恼和忧愁,可越是自负,越是把自己比并、称许的越高,理想壮志抒写的越远大,越隐含着现实中的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落魄、自己的失意。这“反差”,不是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可以奈何了的,个人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满怀的希望只换来了即使痛饮酣醉也不能排遣的忧愁。最后直抒胸臆:“人生在世不称意”,道出了“多烦忧”、“愁更愁”的根源;“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人对现实失望之后的选择。这选择,当然不止是为了消除烦忧这么简单,还多多少少有一些负气,有一些牢骚,有一些愤嫉,有一些怨恨,也有一些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可奈何。这选择,叫人觉得好哀怨,好伤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叔叔的遭遇,面对自己不幸的命运,诗人情绪低落,实在难以豪放起来、洒脱起来、旷达起来,惟有“离‘家’出走”的避世消极和沉沉感伤。
赏诗是非常重“直觉”的。借助“直觉”可以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人的内心。这首诗......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