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和思维导图有什么不同?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20:45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1-30 07:17
思维可视化和思维导图有什么不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1-30 08:32
1、概念的范围不同
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路径及思考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是一种有效学习(工作)策略。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方法。
从概念的范围上讲,“思维可视化”要大于“思维导图”,属上位概念,而思维导图属于下位概念,它也是一种思维可视化方法,但却不能等同于思维可视化,因为思维可视化还包括其它多种图示方法,如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逻辑关系图、模型图等,甚至可以说思维可视化是不拘泥图示形式的,任何可以呈现思考路径及方法的图示方法都可被称为思维可视化。
2、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而“思维可视化”概念是华东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来的,他同时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并在2011年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课题获得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
3、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本形式,强调运用图像、色彩来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可视化则不限定思考形式,发散思考、聚合思考、递进思考、辩证思考、逆向思考、侧向思考、抽具象转化思考等思考形式都可以涵盖其中,都可以运用思维可视的方式来呈现。另外,思维可视化不强调运用图像而强调运用图示,虽然“图像”与“图示”仅一字之差,但其侧重点却截然不同:强调“图像”是为了发挥大脑的感知性记忆能力,而强调“图示”是为了发展大脑的理解性记忆能力。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更侧重提高感知记忆效率,而思维可视化则更侧重发展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分析能力等)。
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路径及思考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是一种有效学习(工作)策略。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方法。
从概念的范围上讲,“思维可视化”要大于“思维导图”,属上位概念,而思维导图属于下位概念,它也是一种思维可视化方法,但却不能等同于思维可视化,因为思维可视化还包括其它多种图示方法,如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逻辑关系图、模型图等,甚至可以说思维可视化是不拘泥图示形式的,任何可以呈现思考路径及方法的图示方法都可被称为思维可视化。
2、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而“思维可视化”概念是华东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来的,他同时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并在2011年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课题获得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
3、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本形式,强调运用图像、色彩来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可视化则不限定思考形式,发散思考、聚合思考、递进思考、辩证思考、逆向思考、侧向思考、抽具象转化思考等思考形式都可以涵盖其中,都可以运用思维可视的方式来呈现。另外,思维可视化不强调运用图像而强调运用图示,虽然“图像”与“图示”仅一字之差,但其侧重点却截然不同:强调“图像”是为了发挥大脑的感知性记忆能力,而强调“图示”是为了发展大脑的理解性记忆能力。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更侧重提高感知记忆效率,而思维可视化则更侧重发展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分析能力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1-30 09:32
目前,把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进行系统整合的只有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因为他们是研究思维里最懂学科教学,也是研究学科教学里最懂思维的;
我去华师大参加过培训,后来局里将刘教授团队请来,我又参加了2次进阶培训。我还用学科思维导图上数学公开课,获得了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下面给你分享下我将学科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得:
参加完培训,我并没急着直接用到学科教学,而是先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教学生绘图,再帮学生不断改进图的品质,让他们先学会绘制优质的学科思维导图。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的同时,也增加了绘图的兴趣。等学生都掌握了,我就开始应用到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小组讨论并改进知识结构图。
2、课上。挑选学生把绘制好的,经过改进的图进行展示,其他学生针对这张图进行提问——难点、漏点、障碍点,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和讲解(学生没有注意到或理解不正确的知识),再次对图进行改进。
3、考试。根据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即时考”建议,我就以考试形式(设置陷阱)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情况,对知识理解障碍点再次进行厘清,并进一步完善学科思维导图。(培训时刘教授多次提醒说学科思维导图必须要画到位,对学生所画的每一张图都要“究竟”,不能为画图而画图)
经过我这3次“折腾”,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逻辑就非常清晰,知识结构就完整了。
其实刚开始纠正学生的思维问题比平常教学要辛苦,但是当学生真正能把图画好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他们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和提升,会感觉自己的课堂是越上越轻松,因为他们会学,会思考,会提问,会自己发现问题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学科思维导图是既实用又高效。
至于您说的教师和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本质上没啥区别,不论教师和学生都是要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画图的主要目的都是发现思维导图背后的思维障碍和知识障碍,通过不断改进提升思维能力及学科水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