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毕业论文: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7-24 15:1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7-24 15:51
加入wto后,我省尤其在苏南地区以代工方式融入了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的迅速起飞,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出口结构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结构的转变。然而这种借船出海所实现的工业化有着天然的局限,所进入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所依赖的分工基础还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比较优势,产业升级并没有能代表国际分工地位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演化为更深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出口加工型企业订单减少,面临着生死考验,加工贸易还能不能搞,如何搞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急迫问题
1、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为导向的贸易方式还能走多远?
加工贸易的出现与发展,可以说既不是发达国家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催生出来的,而是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当产品的生产过程跨越国界,中间产品跨越国界进一步加工并出口以完成产品的最终形态与销售就形成加工贸易,由此看加工的技术基础是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否分离,生产过程的拆分是技术前提,分离后能否降低生产成本是经济前提。
促使产品的生产过程分离并跨越国界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研发与营销投入加大。在知识经济朝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或产品的新性能不断出现,资本决定企业命运的时代已转变为思想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要在这种竞争中取胜,必须集中力量不断创新,集中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由此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保留在发达国家,在知识与信息比较集中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建立其研发中心,而将制造与售合服务等生产环节迁移出去,甚至出现了所谓虚拟的制造企业,它们只做设计,没有工厂。
其次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与分解,向不同的企业发出订单,使专门从事于生产过程中的部件、组件及特定环节成为可能,如个人电脑可以分别按硬盘、显示器、声卡、显卡、键盘等不同的“块”在不同的地点生产,最后将各部分集中进行组装以后,便于工作完成了个人电脑的生产。一般而言,能模块化的产业事先都可以对各部分的性能与规则进行设计,从而将“块”的产品外包出去进行定制。随着模块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生产某一产品,无须再把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个地点进行生产,而是将工序进行分割,交由专业性的生产企业生产,组成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网络,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最后则是不同产业在某些零部件与生产工序上出现了通用性的生产,从而一个生产区可以为多个产业服务。产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在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可能各个产业彼此相似,如计算机晶片是为计算机而生产的,但它也可广泛用于汽车、飞机、照相机等多种产品,激光技术可以用于精确的眼科手术,可用于精确的纺织裁剪,也可用于高清晰度的打印,这样的技术使不同的产业可以享用同样的资源,使用同样技术产生的中间产品,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分离。
生产过程跨越国界必然产生更多的生产协调成本、运输成本即制度性的贸易成本,但以下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大降低了这方面的成本:第一,信息产业与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处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联系与协调成本大大降低,尤其是互联网、传真机的使用,电话费用的降低,使跨国生产的管理与协调甚至可以如同在一个工厂、一个办公室里一样。第二,远洋运输成本与航空运输成本的降低,导致这一变化的技术进步有很多原因,包括船体规模的增加,对货物和机器进行控制的电子设备、监视器、遥远显示器、更精良的航海设备,大宗货物海运的专业化,更先进的航空技术的应用等等。第三,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改革的影响,在gatt/wto及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推动下,成员国达成了多项贸易协定,大大降低了关税及非关税成本。第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政策的鼓励。
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些发展与变化,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就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承接制造业生产环节的转移进行加工生产与贸易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演化并发展,个别国家可能的贸易保护与限制产业转移的政策只能是降低自己的竞争力,而不可能改变规律发展的趋势。
2、全球价值链生产中我省加工贸易的实际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衡量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看加工增值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最终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哪个生产环节或零部件的价格高,就说明其获得的收益多,在价值链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增值率、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但增值率不高的状况在江苏是普遍存在的,以苏州市为例,尽管苏州加工贸易净出口从1995-2006年增长很快,但其增值率却基本呈下降趋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较低,竞争力不强。
客观上讲,外商直接投资主导下的加工生产与贸易对我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出口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再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目前江苏已成为电子产品的制造大省与重要的世界性生产出口基地,说明我省抓住了新一轮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机会,但这一升级仅仅是获取了一个产业升级的平台,实现的是产业升级与产品升级,即进入了更复杂产品的生产线,但如果从产业升级中得出竞争力提升的结论,就步入了产业升级的误区,因为苏南实质上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出口主要还是依靠外资企业及加工贸易,自主创新能力很弱,在全球制造业生产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基本还是处于缺品牌、缺核心技术、缺国际市场销售渠道的状况。所生产的“高科技出口产品”,基本为部件或利润很低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并且出口企业还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可以说出口利益的获取主要还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而不是源于对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因素的控制。
3、市场势力是支配价值链分配的主导因素,是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就是提升本土企业的市场势力,提升市场势力比产业升级更为本质
市场势力即企业通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与控制所体现出的某种市场支配力量,包括企业的经营控制、市场渠道控制、产业组织化程度及企业联盟等。市场势力可以防止企业创新被迅速模仿及利润受损,是影响企业利润实现与利益分配的关键因素。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同国家的企业分处于不同环节或链的不同层次,跨国公司凭借其市场势力使其所处环节成为链的主导。
在全球价值链中,存在卖者控制与买者控制两种模式,卖者控制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投资、生产、外包和销售,跨国公司居于上游控制生产体系,市场势力来源于技术势力,通过抬高关键技术生产的零部件价格与压低下游代工价格实现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中有利于已的转移,卖者控制大多是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新兴的现代制造业。买者控制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跨国公司居于下游控制生产与流通体系,典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授权公司和伊藤忠式贸易代理公司,市场势力主要来源于品牌与销售渠道,他们压低上游制造业产品价格实现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中有利于已的转移,买者控制多是如同鞋业、服装、自行车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生产体系所拥有的市场势力本质上就是定价权,定价权主要由核心企业掌控,核心企业控制了关键要素就控制了定价权,卖者控制的价值链强调的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等方面,买者驱动的价值链则强调市场营销、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信息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其综合能力反映为对整个价值链的整合。由于市场势力在形式上反映为价值链中主要环节的占有,因而人们一般都将产业升级或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升级作为目标,以至于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代名词,实际上提升市场势力是比产业升级更为本质的东西①,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产业升级没有什么余地,更说不上神秘,甚至也不需要什么高新技术(如肉联业),对产业链的整合与市场势力的策略性运用是远比升级更为重要的东西。现实中,在制造业部分产品的生产上,我们的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基本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其中的高档产品仍需要通过日本、中国香港的中间商才能进入欧美市场,市场势力盘剥技术是常有的现象。
4、发展加工贸易要以提升市场势力为根本目的,围绕市场势力的提升进行策略选择
第一,立足国内市场,培育当地零售商巨头主导的买者驱动价值链,实现下游销售渠道控制的突破。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零售业的集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买者驱动越来越普遍,销售渠道控制、自有品牌以及链条管理能力等因素在链中的作用正日益上升,而发达国家买者驱动价值链阻隔了本土企业的功能升级,因此本土企业一定要立足国内市场,积累控制销售渠道的经验,最终向国际市场拓展形成国际市场势力,以此抵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买方势力的约束。实际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就想染指中国国内市场销售,除了零售商、品牌店想进入外,收购整个产业链也已成为他们的策略,好在现在他们发生了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国内救火使其暂无暇顾及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最终必然带动生产与消费的增长,,因此现在正是利用国内市场形成控制销售渠道的良机,要改变代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的结构,引导大型制造业企业与零售业企业联手,培育具有垄断势力的集成主导企业,最终在建立国内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形成海外销售渠道。
第二,在卖者驱动的价值链中,鼓励本土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垄断势力,以此抵销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不代表政府的无为,可以通过税收、研发补贴与政府采购等市场化的政策进行扶持,还需要对企业不愿承担的风险投资提供制度、资金的保证,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环节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只占据很小的一个片断,但对整个价值链往往具有绝对的控制,能集中整个链条附加价值的一半以上,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为“产业七寸”,不掌握这样的环节,就不能算真正拥有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进行市场治理与企业间合作的治理,尤其是对产业集聚地区要着重提升“群”的组织化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南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集聚地,产业集群在我省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服装、精工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大多是以企业集群的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但就目前来看,集群都比较散,自组织的能力不强。对不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培育竞争力需要培育当地企业的市场势力,而集群具有市场优势,但不能代表市场势力,市场势力的培育需要当地市场的治理与公司间的合作,在产业集聚地区企业的关系要从松散走向合作,存在合作的产业集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益也较大,从合作形式来看,公司间垂直合作对市场势力的培育要优于水平合作,垂直合作一般都是由大厂商中心指令式或核心外围式的方式组织的,合作厂商在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竞争力时是能团结一致的,而且在垂直联系中,主导厂商对定制产品的要求本身就是其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从治理的角度来说,除了价值链的内部治理外,还要通过政府及社会机构进行的公共治理与社会治理,即外部治理。这些机构包括商业协会、技术中心、商业领导集团等,它们制定、监督和实施价值链的各项规则,如环境标准的设定、劳动保护法规的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完善、质量标准的维护等等。当外部治理不足,跨国公司主导企业就会对发展中国家生产企业进行更多的控制与欺侮,名义上是保证产品质量与供货时间,实际上是利用没有标准自说自画,从而将内部治理的权力与利益更多的向自己倾斜。因此完善外部治理对提升市场势力与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经验表明在提升战略推动的初期这一点尤其重要,这既包括各项规则的制定,如劳动环境保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行业标准等等,也包括行业协会、技术中心等非政府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