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木兰山有什么景点,…好不好玩?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4-30 11:5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4-30 12:04
位于黄陂县城北30公里处,木兰山原名建明山、青狮岭,传说巾帼英雄朱木兰曾在山下居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寺纪念,山亦更名木兰山。古建筑群分布于将军坟、东泉庵、水晶宫、古寨四区,以古寨区最宏大。古寨环两座主峰一周,长5公里。寨垣依山就势,以青石干砌而成,高4米左右,现保存基本完好。寨内建筑均就地取石干砌,不用沙浆勾缝,历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塌,别具特色。木兰山现已建成风景区。主要有玉皇阁、金顶、祈嗣顶3主峰建筑;有朝圣门、南天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5道寨门;有玄武殿、娘娘殿、木兰殿、朝天宫、帝主宫等32殿。
明朝诗人朱臣颐写了一道题为《木兰山》的诗:“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明代诗人屠达曾说:“木兰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
木兰天池
木兰天池景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石门山、木兰生态旅游区西部,东与木兰山、木兰湖毗邻,距武汉市城区中心61公里,从武汉市内乘车只需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捷。
木兰天池由飞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达200多处,其中游人可通达的景观有40多处。在自然景观中,最为有名的是天池峡谷中的“上八潭”、“下三潭”、大瀑布、喋血溪等。这里的风光特点与九寨沟、庐山有诸多相似之处。
现已开发的主导线路是大峡谷游览线,下起小天池,上接大天池,上下落差200多米,游线全长约10华里,共分四个景段:小天池景段、野马沟景段、道士冲景段和大天池景段,该游线贯穿怪石、溪潭、飞瀑、奇木等40多个景观。
最大的景观为大天池,即朱家山水库,该水库建成于1978年,游人在从山下景区大门进入后,沿石阶一路观景,一条溪泉相伴,走在林间时闻潺潺溪水声,间或可见飞瀑。在山顶水库观景台,当地人提供遮阳伞和坐椅供游人休憩,一边观景一边品茗,或租条小船游弋于湖上。
其他主要景观有降龙石、姻缘潭、显灵潭、喋血溪、神牛溪(溪水中立有一石,状似一条卧牛)、横谷大瀑布(瀑布全长110米,上下落差70多米,是目前武汉市所发现的瀑布中最高最大的瀑布)。
传说此地为木兰将军外婆家,有关木兰的故事娓娓动人,丰富多彩。
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武汉市50公里,海拔581.1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木兰山相传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和千古流芳的木兰息息相关。
据县志记载,古代有位叫朱异的千户长,住在山北的双龙镇,因年逾半百无后,常登木兰山求嗣,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取山名木兰,木兰山上的祈嗣顶相传是木兰父亲求子的地方。
木兰殿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殿里的三尊大的塑像代表木兰的三个阶段,这是她当将军时的形象,这是她从军前的形象,这是她从军时的形象。
相传木兰18岁那年,羌胡侵犯边关,木兰父亲连接12道兵书,但老将军年老体弱,木兰削发女扮男装。12年后,木兰已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了,唐太宗要封他为昭烈将军,木兰请求回到父母身边,尽女儿的孝心,远近的乡亲们为木兰的事迹所感动,在木兰山刻了木兰将军坊。
木兰山的石雕都采用了本地的石料绿帘石镌刻而成。“唐木兰将军坊”高5米、宽9米,下刻二龙戏珠的浮雕,双凤在上,双龙在下真是寓意很深的佳作,也是尊重女子气节的真实写照。
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阁,始建于唐代,阁高10米,相传是木兰将军凯旋归朝后,朝廷赐冠的地方,整个建筑没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块交错干彻而成。
棋盘石状太极,凌空耸立在峭壁之颠,传说木兰将军解甲归乡后,时常到这块巨石上同道人下棋。
这块巨石叫下马石,相传是木兰将军下马的地方。
采访:
我是黄陂铁矢墩的人,为什么叫铁矢墩呢?是木兰将军为出征代父从军以前,在我们铁矢墩炼过了铠甲。
木兰山南陡崖间有一泓碧水,这就是木兰天池,相传木兰小时候经常到天池旁舞剑挥刀,操练十分刻苦认真。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木兰将军归来以后,她去世,乡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这地方,用土一人一担把它挑起来,堆成一个坟。
在中国,有5个地区都把木兰说成是自己家乡的英雄。
木兰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她作为一个女子能代父从军,历代都有替父参军、替夫参军、替兄参军,所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故乡有这么一个名人,感到无上的荣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不入史,所以木兰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已无从考察,唐代大诗人杜牧曾游木兰山,并赋诗一首: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赞颂了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高风亮节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自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问世之日起,木兰从军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已广为流传,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上千年过去了,《木兰辞》的作者早已不知是何人了,但她的作品却一直流传至今,并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传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