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哪朝古都,安阳在哪里,是哪几朝的古都?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8 14:51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07-27 14:47
杭州是哪朝古都,安阳在哪里,是哪几朝的古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7-27 15:58
由于历史上商王朝盘庚迁都于殷,加之曹魏、后赵等六朝先后在此建都,因此,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发掘证实,早在25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功在帝丘和亳建都(内黄县亳城乡、梁庄乡),并葬于此(内黄县二帝陵)。唐尧、虞舜时代,安阳一带属冀州。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安阳市区及所属各县为畿内地,在此传八代十二王。至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共建都于此254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成果订正)。
西周时,安阳一带均为卫国之地。
春秋时期,属晋,为晋东阳之地。
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魏文侯时,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攻克魏“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阳北部和内黄县属邯郸郡,林州、汤阴、滑县属河内郡。
西汉时,属河内郡和冀州魏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割河内郡、东郡,益魏郡。曹操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在邺练兵习武之余,还同当时的一批文人,著名的有“建安七子”,一起吟诗作赋,创造了有名的“建安文化”。曹魏时,邺地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邺城也成为最著名的大都会。
晋时,仍置魏郡,领邺、长乐、魏县、斥邱、安阳、汤阴、内黄、黎阳8县。由于晋王室内乱,边疆少数民族乘机内侵,在北方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安阳一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后赵、大魏(也称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在邺建都。公元401年,在行台之上设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此时,相州的辖区大致相当于曹魏时代的魏郡。
南北朝时,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改元天平,从洛阳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都邺16年。
公元550年,东魏改国号北齐,仍以邺为都。北齐都邺27年。
北周时,仍以邺为相州,置相州总管府。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毁邺城,并将相州治所和邺民全部迁邺南之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邺城的旧址设灵芝县,从此,安阳取代邺城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初,仍为相州,炀帝时,废州复置魏郡,治所安阳。
唐武德初,复改魏郡为相州。天宝元年,改相州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隶河北道。
五代时,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建昭德军,后唐时为魏州的属郡,后晋天福二年(973年),复升为彰德军,彰德之名始见于史册。在后周时,于相州城内修建了天宁寺塔(文峰塔),成为今日安阳城的标志。
宋时仍为相州,隶属河北路,置彰德军节度。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金沿宋制,彰德府属河北西路管辖。元时,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属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彰德总管府,下辖录事司及怀、孟、卫、耀4州,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5县。
明代,为彰德府,领磁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共1州6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此前,自汉以后,漳洹流域一直是河北大政区的一部分。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师北取中原,大败元军,夺取河北的卫辉、彰德诸路,即属明中书分省(设汴梁)管辖。后中书分省改为布政使司,从......余下全文>>
===================================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发掘证实,早在25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功在帝丘和亳建都(内黄县亳城乡、梁庄乡),并葬于此(内黄县二帝陵)。唐尧、虞舜时代,安阳一带属冀州。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安阳市区及所属各县为畿内地,在此传八代十二王。至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共建都于此254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成果订正)。
西周时,安阳一带均为卫国之地。
春秋时期,属晋,为晋东阳之地。
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魏文侯时,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攻克魏“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阳北部和内黄县属邯郸郡,林州、汤阴、滑县属河内郡。
西汉时,属河内郡和冀州魏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割河内郡、东郡,益魏郡。曹操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在邺练兵习武之余,还同当时的一批文人,著名的有“建安七子”,一起吟诗作赋,创造了有名的“建安文化”。曹魏时,邺地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邺城也成为最著名的大都会。
晋时,仍置魏郡,领邺、长乐、魏县、斥邱、安阳、汤阴、内黄、黎阳8县。由于晋王室内乱,边疆少数民族乘机内侵,在北方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安阳一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后赵、大魏(也称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在邺建都。公元401年,在行台之上设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此时,相州的辖区大致相当于曹魏时代的魏郡。
南北朝时,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改元天平,从洛阳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都邺16年。
公元550年,东魏改国号北齐,仍以邺为都。北齐都邺27年。
北周时,仍以邺为相州,置相州总管府。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毁邺城,并将相州治所和邺民全部迁邺南之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邺城的旧址设灵芝县,从此,安阳取代邺城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初,仍为相州,炀帝时,废州复置魏郡,治所安阳。
唐武德初,复改魏郡为相州。天宝元年,改相州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隶河北道。
五代时,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建昭德军,后唐时为魏州的属郡,后晋天福二年(973年),复升为彰德军,彰德之名始见于史册。在后周时,于相州城内修建了天宁寺塔(文峰塔),成为今日安阳城的标志。
宋时仍为相州,隶属河北路,置彰德军节度。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金沿宋制,彰德府属河北西路管辖。元时,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属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彰德总管府,下辖录事司及怀、孟、卫、耀4州,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5县。
明代,为彰德府,领磁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共1州6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此前,自汉以后,漳洹流域一直是河北大政区的一部分。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师北取中原,大败元军,夺取河北的卫辉、彰德诸路,即属明中书分省(设汴梁)管辖。后中书分省改为布政使司,从......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