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无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6:36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4-03 09:53
心经中的无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4-03 10:38
叟想行识是“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4-03 11:35
"心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普巴先生专门为觉醒的人、有使命感的人、有觉悟的社会团体点起智慧的明灯,寻找真正的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无受想行识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没有物质与精神的任何困惑。"
普巴先生专门为觉醒的人、有使命感的人、有觉悟的社会团体点起智慧的明灯,寻找真正的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无受想行识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没有物质与精神的任何困惑。"
- 2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03 11:29
无受想行识的意思是:没有感受、想象、意识、分别这种种的精神现象,所有的精神现像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
“受、想、行、识”指所有的精神现象。《心经》说无受想行识,是指不但物质是一种假象,一切精神活动也是假象,其本质都是空的。
“受、想、行、识”指所有的精神现象。《心经》说无受想行识,是指不但物质是一种假象,一切精神活动也是假象,其本质都是空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