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这首古诗的诗意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04:00
- 提问者网友:人傍凄凉立暮秋
- 2021-03-08 08:11
街头这首古诗的诗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3-08 08:52
诗的新向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这一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最值得
我们研究的就是新诗的未来。
——闻一多:《文学的发展历史》
现今,我们写诗不是为了个人的快乐,
而是为了给一个完整的传统奠基。
——吴新华:《今日新诗》
废名(1901-67)在《街头》一诗中抓住了中国现代诗的根本: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1)
我相信,谁也不会错把它认作一首传统诗;有几点显著的迹象表明了其现代源起。首先,就诗在纸面上的有形呈现而言,我们看到了直接的断行。中国古典诗歌不直接断行。这是从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引进的。标点也借自西方。在形式方面,逐行的字数有所变化,多可如第一行的10个字,少可如第三、七、八行的4个字(在原文中)。确实,《诗经》以降的某些古典诗歌形式,例如词和曲,行行的字数也有所变化,但通常都有固定的格式,而这首诗却没有。其次,虽然guo(“汽车驰过”的“过”)和mo(“寂寞”的“寞”)押韵,却没有读法上通盘的押韵设计。类似地,在这首八行的中文诗中,“寂寞”一词引人注目地重复出现了5次。尽管在古典诗歌中为了强调或其它效果会有意识地运用重复(例如罗隐[833-909]的著名联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伤悲明日悲”(2)),但这首诗的使用频率及其所居有的结构性地位却排除了将其归入传统的可能性。最后是一些相关的意象。汽车和邮筒、阿拉伯数字和罗马字母都是现代技术、商业和多种文化际会之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比前述形式和主题因素更重要的是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显然使诗变得现代。诗起手得漫不经意。诗人废名在街上散步,街头有一只邮筒,这时,由于看见一辆汽车从身边疾驰而过,他的心头突然袭上一种寂寞感。这首诗有一个自发的触机,几乎是即兴的——一种被简捷的句法和陈述的直接了当所强调的印象。诗人看来不是从一个先定的主题——诸如现代人的异化之类——,而是从寂寞感的形成(由三处“乃”所标志)出发,以此贯穿快节奏的感知过程:由汽车到它的疾速消逝,到寂然伫立的邮筒,到诗人的无力回忆汽车牌号,再到汽车和邮筒、街道和汽车、以及街道和诗人之间实质性联系的缺失。这种瞬间感知过程的展开赋予了诗以生命。诗所传达的不是一种主题的蓄意呈现,而是直接而自发的感受。
考虑到这首诗写于1937年,它可以被视为对其时令人迷惑的、迅速变化的中国——在那里,诸如小汽车这样的西方发明相对说来还是新奇和罕见的——的一种应答。诗中的寂寞可以被阐释为一种衍生的感觉,它来自诗人对现代科技(汽车是一种其速度令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怪物)那种难以言表的疏离;来自汽车消逝的速度和街头邮筒(诗人?)无助的静止之间的对比;最后,来自突然意识到的现代生活的内在悖谬——人类进步(就便利和物质的舒适而言)和丧失(就关联和相通而言)的同时共存。废名的寂寞和中国古典诗歌中通常觉察到的寂寞迥然不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寂寞来自个人交流的匮乏,以及诗人对他是如何有别于他周围人群的强烈意识。这种分离常常被归结为精神癖好和道德信条;因此,寂寞在传统意义上是诗人寻求精神同类(诗意的说法是“知音”(3))而不得的结果。然而,就废名而言,寂寞源自他在现代物质条件下深陷某种悖谬所感到的困惑,这种悖谬在于,外部世界的挤迫和喧嚣灌注于他的,只是深深的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已。自我克制和通常构成传统诗人之寂寞的宁静,在现代诗中是异常欠缺的。
把这首诗与唐代诗人李商隐(813?-858)的著名四行诗《乐游原》相比较,可以明显见出现代诗与传统诗之间的区别: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4)
撇开形式上的区别不论(5),这首诗与废名的诗显然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可被称为即兴的,且都表达了某种感受或情绪:废名诗中的寂寞和李诗中的忧郁。叙述的因素在这两首诗中都提供了相应的背景,但又都保持在最低限度。同时,如同现代诗一样,李诗中的忧郁也呈现为一个展开过程,据此他表达了超乎倏忽无常的美之上的悲哀。然而,从意象和诗意常规的用法上还是能见出微妙的差异。虽然二者都使用了具体意象以表达情绪,但李诗中的“夕阳”是一个传统中国诗中频繁使用的、无常的自然象征。我说“自然”,意指是夕阳的内在特性——它的稍纵即逝的美——导致了它成为一个象征。因此不难理解,它适宜于表达悲哀、怀旧或类似的意绪。夕阳往往关联着分离(例如应(?-217)的“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6))、老年(杜甫(721-770):“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7)),以及时光的迅速流逝(刘琨(271-318):“功业未及建,夕阳
在这一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最值得
我们研究的就是新诗的未来。
——闻一多:《文学的发展历史》
现今,我们写诗不是为了个人的快乐,
而是为了给一个完整的传统奠基。
——吴新华:《今日新诗》
废名(1901-67)在《街头》一诗中抓住了中国现代诗的根本: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1)
我相信,谁也不会错把它认作一首传统诗;有几点显著的迹象表明了其现代源起。首先,就诗在纸面上的有形呈现而言,我们看到了直接的断行。中国古典诗歌不直接断行。这是从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引进的。标点也借自西方。在形式方面,逐行的字数有所变化,多可如第一行的10个字,少可如第三、七、八行的4个字(在原文中)。确实,《诗经》以降的某些古典诗歌形式,例如词和曲,行行的字数也有所变化,但通常都有固定的格式,而这首诗却没有。其次,虽然guo(“汽车驰过”的“过”)和mo(“寂寞”的“寞”)押韵,却没有读法上通盘的押韵设计。类似地,在这首八行的中文诗中,“寂寞”一词引人注目地重复出现了5次。尽管在古典诗歌中为了强调或其它效果会有意识地运用重复(例如罗隐[833-909]的著名联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伤悲明日悲”(2)),但这首诗的使用频率及其所居有的结构性地位却排除了将其归入传统的可能性。最后是一些相关的意象。汽车和邮筒、阿拉伯数字和罗马字母都是现代技术、商业和多种文化际会之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比前述形式和主题因素更重要的是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显然使诗变得现代。诗起手得漫不经意。诗人废名在街上散步,街头有一只邮筒,这时,由于看见一辆汽车从身边疾驰而过,他的心头突然袭上一种寂寞感。这首诗有一个自发的触机,几乎是即兴的——一种被简捷的句法和陈述的直接了当所强调的印象。诗人看来不是从一个先定的主题——诸如现代人的异化之类——,而是从寂寞感的形成(由三处“乃”所标志)出发,以此贯穿快节奏的感知过程:由汽车到它的疾速消逝,到寂然伫立的邮筒,到诗人的无力回忆汽车牌号,再到汽车和邮筒、街道和汽车、以及街道和诗人之间实质性联系的缺失。这种瞬间感知过程的展开赋予了诗以生命。诗所传达的不是一种主题的蓄意呈现,而是直接而自发的感受。
考虑到这首诗写于1937年,它可以被视为对其时令人迷惑的、迅速变化的中国——在那里,诸如小汽车这样的西方发明相对说来还是新奇和罕见的——的一种应答。诗中的寂寞可以被阐释为一种衍生的感觉,它来自诗人对现代科技(汽车是一种其速度令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怪物)那种难以言表的疏离;来自汽车消逝的速度和街头邮筒(诗人?)无助的静止之间的对比;最后,来自突然意识到的现代生活的内在悖谬——人类进步(就便利和物质的舒适而言)和丧失(就关联和相通而言)的同时共存。废名的寂寞和中国古典诗歌中通常觉察到的寂寞迥然不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寂寞来自个人交流的匮乏,以及诗人对他是如何有别于他周围人群的强烈意识。这种分离常常被归结为精神癖好和道德信条;因此,寂寞在传统意义上是诗人寻求精神同类(诗意的说法是“知音”(3))而不得的结果。然而,就废名而言,寂寞源自他在现代物质条件下深陷某种悖谬所感到的困惑,这种悖谬在于,外部世界的挤迫和喧嚣灌注于他的,只是深深的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已。自我克制和通常构成传统诗人之寂寞的宁静,在现代诗中是异常欠缺的。
把这首诗与唐代诗人李商隐(813?-858)的著名四行诗《乐游原》相比较,可以明显见出现代诗与传统诗之间的区别: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4)
撇开形式上的区别不论(5),这首诗与废名的诗显然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可被称为即兴的,且都表达了某种感受或情绪:废名诗中的寂寞和李诗中的忧郁。叙述的因素在这两首诗中都提供了相应的背景,但又都保持在最低限度。同时,如同现代诗一样,李诗中的忧郁也呈现为一个展开过程,据此他表达了超乎倏忽无常的美之上的悲哀。然而,从意象和诗意常规的用法上还是能见出微妙的差异。虽然二者都使用了具体意象以表达情绪,但李诗中的“夕阳”是一个传统中国诗中频繁使用的、无常的自然象征。我说“自然”,意指是夕阳的内在特性——它的稍纵即逝的美——导致了它成为一个象征。因此不难理解,它适宜于表达悲哀、怀旧或类似的意绪。夕阳往往关联着分离(例如应(?-217)的“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6))、老年(杜甫(721-770):“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7)),以及时光的迅速流逝(刘琨(271-318):“功业未及建,夕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