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的来历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10:12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3-03 00:33
春节贴对联的来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3-03 00:56
春节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主要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绩俗。
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画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
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人们总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说的即使此事。
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今天的对联了。贴对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有关春节贴对联的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已经出现。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化成春联。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和时间。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贴在门两边的对联(俗称“春联”)和门上的年画(俗称“门神”)。对联以象征热烈的红色为主,门画则是热闹的多彩图,故有“花花”之称。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有说唐代的,公元723年,刘丘子写下“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春联;唐太宗也写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联。之后,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并且出现了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字数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发展成为多少不等的长短句。据考,喜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儒生冯成修之手,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肖,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夭眷锡遐龄。”是写自己与夫人金钢钻婚(60年)纪念庆典的。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出自学士吴叔雄之手,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挽联始于宋代,出自苏东坡之手,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据说是他为挽丫环朝云而作。
最早的春联是绘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护门户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至于它何时变成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了节日喜庆的含义、又是谁首创的,古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联,在私访时为大学士陶安和一家屠户亲笔书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有说是五代的蜀主孟昹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有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春联。
最早的门神也是用木头刻制的,是传说中敢于逐鬼神、驱恶邪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的形象,起源于我国汉代,是立于门上的。成为纸质的门画是后来的事,据说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门方可安寝。人们有感于此事,他们二人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守门把户职责的“门丞”、“户尉”了。也有以钟馗形象为门神的,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所见,经吴道子绘成影像,并赋予了它“岁暮驱除,可宜偏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职权。这种民俗的本义在传承中越来越被淡化,逐渐成为喜庆佳节、活跃节日气氛的象征,吴曼云《江乡节物咏门神》的诗中说得明白:“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门神大多被象征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春节时张贴对联原于古代的什么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主要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绩俗。
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画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
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人们总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说的即使此事。
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今天的对联了。贴对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有关春节贴对联的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已经出现。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化成春联。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和时间。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贴在门两边的对联(俗称“春联”)和门上的年画(俗称“门神”)。对联以象征热烈的红色为主,门画则是热闹的多彩图,故有“花花”之称。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有说唐代的,公元723年,刘丘子写下“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春联;唐太宗也写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联。之后,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并且出现了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字数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发展成为多少不等的长短句。据考,喜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儒生冯成修之手,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肖,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夭眷锡遐龄。”是写自己与夫人金钢钻婚(60年)纪念庆典的。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出自学士吴叔雄之手,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挽联始于宋代,出自苏东坡之手,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据说是他为挽丫环朝云而作。
最早的春联是绘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护门户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至于它何时变成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了节日喜庆的含义、又是谁首创的,古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联,在私访时为大学士陶安和一家屠户亲笔书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有说是五代的蜀主孟昹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有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春联。
最早的门神也是用木头刻制的,是传说中敢于逐鬼神、驱恶邪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的形象,起源于我国汉代,是立于门上的。成为纸质的门画是后来的事,据说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门方可安寝。人们有感于此事,他们二人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守门把户职责的“门丞”、“户尉”了。也有以钟馗形象为门神的,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所见,经吴道子绘成影像,并赋予了它“岁暮驱除,可宜偏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职权。这种民俗的本义在传承中越来越被淡化,逐渐成为喜庆佳节、活跃节日气氛的象征,吴曼云《江乡节物咏门神》的诗中说得明白:“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门神大多被象征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春节时张贴对联原于古代的什么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