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8 22:49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3-28 09:40
《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3-28 11:18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过活
- 2021-03-28 11:57
能不能把具体的题目给出来?
我不知道题目,简单翻译下,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译文:
我曾说文章的本源,本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刚柔罢了。如果能体味到阴阳刚柔的精神(并能表现出来),都可以成就文章的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如果只取其中一端完全没有另外一端,刚、阳就会走向愤激乖戾,柔、阴就会变成颓废萎靡,这就对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了。不过古时君子们称为文章之极致的境界,虽然要兼备二端,却也不能不在两端之中有所偏重。这是为什么呢?天地之道,阴阳刚柔和谐交融成就事物的合理存在,按规律变化又自然会生发出出人意料的表现,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这道理在天地万物之中表现出来,就高抬阳而下抑阴,伸张刚而曲屈柔,所以人体味到的天地精神也是如此。雄伟而刚劲直截的文章,必定高于温和而深沉柔婉的文章。能作温婉深沉之文的人才,不容易找到。但更为难得的,必定是能作天下雄文的人才。古今写诗的人多了,写诗又写的好的也多,但卓越超然足以称上诗中雄才的,一千多年中只不过几个人罢了。真难啊,这样的雄才太难得了.
现今的诗人,足以称得上雄才的,莫不是辽东朱子颖?一接触它就感到有光芒升起,诵读它就声气宏壮,顺着读下去就感到不可一世的勃然英气跃动纸间无可压制,回味它就发现奇思妙趣卓然独出其间,这只有子颖的诗能如此了吧?子颖走了之后世上竟然再无这样的雄才了!朱子颖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做诗能取用先生的诗法又独出变化。我二十二岁时,首次在京师接触子颖,就知道他是那种天下绝然特出的雄才。从此相知几十年,屡经人世离合变化。子颖出任淮南运使,邀请我主持扬州书院,三年后我回了家,子颖也称病辞官而去,就再也没见过面。
子颖从小孤弱贫寒,直到他仕途腾达,他胸中精神情怀常显现于诗,读者可从中感受他的胸中块垒。子颖心怀积蕴还没有道尽就身死离世了。他逝后十年,他的长子现任白泉观察使,在江南督运粮食,校订刻印了他的诗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录排修订此集,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不知道题目,简单翻译下,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译文:
我曾说文章的本源,本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刚柔罢了。如果能体味到阴阳刚柔的精神(并能表现出来),都可以成就文章的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如果只取其中一端完全没有另外一端,刚、阳就会走向愤激乖戾,柔、阴就会变成颓废萎靡,这就对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了。不过古时君子们称为文章之极致的境界,虽然要兼备二端,却也不能不在两端之中有所偏重。这是为什么呢?天地之道,阴阳刚柔和谐交融成就事物的合理存在,按规律变化又自然会生发出出人意料的表现,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这道理在天地万物之中表现出来,就高抬阳而下抑阴,伸张刚而曲屈柔,所以人体味到的天地精神也是如此。雄伟而刚劲直截的文章,必定高于温和而深沉柔婉的文章。能作温婉深沉之文的人才,不容易找到。但更为难得的,必定是能作天下雄文的人才。古今写诗的人多了,写诗又写的好的也多,但卓越超然足以称上诗中雄才的,一千多年中只不过几个人罢了。真难啊,这样的雄才太难得了.
现今的诗人,足以称得上雄才的,莫不是辽东朱子颖?一接触它就感到有光芒升起,诵读它就声气宏壮,顺着读下去就感到不可一世的勃然英气跃动纸间无可压制,回味它就发现奇思妙趣卓然独出其间,这只有子颖的诗能如此了吧?子颖走了之后世上竟然再无这样的雄才了!朱子颖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做诗能取用先生的诗法又独出变化。我二十二岁时,首次在京师接触子颖,就知道他是那种天下绝然特出的雄才。从此相知几十年,屡经人世离合变化。子颖出任淮南运使,邀请我主持扬州书院,三年后我回了家,子颖也称病辞官而去,就再也没见过面。
子颖从小孤弱贫寒,直到他仕途腾达,他胸中精神情怀常显现于诗,读者可从中感受他的胸中块垒。子颖心怀积蕴还没有道尽就身死离世了。他逝后十年,他的长子现任白泉观察使,在江南督运粮食,校订刻印了他的诗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录排修订此集,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