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中考,完成习题(2005年山西省中考题)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5 09:09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1-04 08:32
接近中考,完成习题(2005年山西省中考题)和而不随谢逸 ①这里所说的和,就是彼此推心置腹,谦虚友善。随,即跟着前辈的脚印亦步亦趋,依照别人的样子画自己的葫芦。 ②和而不随的人倒也不少。侯外庐同志从前和郭沫若同志私交很好,彼此尊重和帮助,但在社会史分期问题上争论了一辈子,互不相让。宋朝的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友情甚笃,书函来往,你唱我和,而在变法问题上与二人的见解都有不同,当时的士子不师荆(王安石)便随温(司马光),但苏轼却和而不随,尽管他对新法的态度亦有不当之处,但却不是全无道理的。 ③一提起文人就很容易想到文人相轻,这是古已有之于今仍存。但在学术领域里,许多问题都还无法作出完满的结论,谁也不敢拍起胸膛说真理已全在他手,别的都是异端邪说,离经叛道。因此还需要大家相互切磋,左右探讨,上下求索,群策群力,方有所成。(a)研讨时自以为是,互不服气,甚至争个面红耳赤并无不好。当然拍台摔椅,对别人的精深见解就听不进去,这对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就有害无益了。(b)不过,和与随也常常是一步之差,如果太强调彬彬有礼,以名气辈分定是非高下,对别人的见解视为天衣无缝,毫无破绽或震慑于对方的地位官职,谨小慎自微,官命是从,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那也会走入歧途。(c)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是有点道理的。一种事业之所以成功,学术上之所以取得硕果,要依靠真知灼见,精益求精,如果拾人牙慧,拿别人的成果来为自己化装,画地为牢禁锢自己,那不是自毁又是什么? ④但是,随与不随也不能一概而论,年轻时你不跟在老师后面,就很难找到科学门径;即使你学有所成,已是一代师表了,但在你的同学以至高足面前,对你所不长的某个学术问题,有时也得随他一步;如果对别人的优秀成果一律否定,恣意贬损,那只能促退。唐代的李白名满天下,过黄鹤楼时感到“崔颢吟诗在上头”,自知一时无法超越,因而不敢吟咏。白居易过三峡时秭归县令请他题壁,他知道刘禹锡在白帝城三年而未写成一诗,自己没有高于别人的新意,因而停笔不写,只吟诵沈佺期等四人的佳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白与白居易当然都是高手,名气和成就都比崔颢和沈佺期大得多,但在黄鹤楼上和三峡舟中虽却有自知之明。古人论及这类事时称之为“服善”。在佳作面前服随一时,借鉴求进,以便超越,这和坠入油滑庸俗的“毁”坑之“随”是全然不同的。 ⑤我们现在讨论问题,有的是披肝沥胆,各抒己见,互相促进的朝气蓬勃的景象;但独创者少,附和者多,互不交锋,冷冷清清的不景气现象也时有所闻。为了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在学术领域里,还应该提倡和而不随。(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和而不随( ) 随声附和( )(2)“在学术领域里提倡和而不随”是作者的观点,“和而不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3)加粗的“官命是从”是从________一词仿造而来的,这样妙用的效果是________。第④段中________一词也是这种用法。(4)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a、b、c中的( )处。和气不仅生“财”,更能生“才”,在友好的气氛中磋商,必定增长才干。(5)第④段的例子并不直接证明文章观点,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21-01-04 08:59
答案:解析: (1)h6 h8(2)彼此之间既谦虚友善又不随声附和(3)唯(惟)命是从 讽刺不讲原则根据领导意图办事的人促退(4)(b) (5)不能去掉。此段运用事例证明应该“随”好的、善的,以便借鉴求进。从另一方面补充了文章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全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1-04 10:07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