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大乘,小乘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03:32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4-08 00:13
佛法中的大乘,小乘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4-08 01:38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以下看《大智度论》。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但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舍。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不舍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以下看《大乘庄严经论》论大乘佛教。该论谓大乘佛教有七大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所谓大义,即不同于小乘的特别殊胜的义理。这七者是缘、行、智、勤、巧、果、事。无著解释这七大义谓: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此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行大与巧大。行大是具足自利与利他行;巧大是不舍生死而不染,即是不舍生死烦恼,但亦不为其所染著。生死烦恼实是就世间而言,不舍生死烦恼,其实是不舍世间。故行大与巧大,都是不舍世间之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4-08 03:03
有很多人已经回答过“乘”这个问题了,我就不重复说了。
只说一下大乘、小乘的由来及这种分法的弊端。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大小乘之分的,只是说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给予我们不同的修行巧善、引导巧善。
但引导我们最终来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有的人攀缘心多一些,但慈悲心重,佛陀就先让他们力行人间慈善,积累福德,但是一边也要听闻佛法;有的人自己要求解脱的心很切,对世间攀援不多,佛陀就引导他们精进的专修。并不时的对一些边见给予破斥,就像牧羊人及时驱赶羊群不向左、也不向右,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发心,佛陀都始终提示你再走到中道上来。
佛陀大波涅槃以后,很多阿罗汉也不在世了,僧团中的凡夫增多,见诤就变多了。
其实大小乘这种分发是全世界佛教内部的一种内耗,比较如实的说法应该是南传佛法或北传佛法,无论南传或是北传都继承了原始佛法中的精华,如果双方可以没有私心、没有名利心的诚心沟通,是可以促进整体佛教的品质提升的。
因为南传佛法保留了非常踏实、严谨的修证体系,但因为缺少对甚深法义神韵的理解,修行及思维比较刻板;而北传佛法则保留了佛陀对于涅槃、无为、空这种甚深极甚深法义的神韵,但由于缺少严谨的修证体系、次第、步骤,而使甚深法义落入谈玄说妙的空谈。
如果二者融合,坦诚学习,佛法一定会再一次的展现出佛陀在世时的那种既严谨、务实,又活泼、生动的风范。
如果一个人他决心好好的学医济世救人,他不可能现在就去做,如果他现在就去做,他不是救人,而是害人;他必须先要放下外缘,放下种种的攀缘心,先潜下心来认真的学医、实习,在未来才会成为一位合格的行医者。
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在潜心学医、实习的阶段就是小乘,就是不究竟的,解脱道和菩萨道是并行无碍的,不仅是可以并行无碍,而且必须并行,如果自解脱和引导他人解脱没有并行,我们说渡众生就是空谈,一个自己都不会游泳的人,说去下河救人,不过是和落水的人一起淹死而已,就是和众生互相缠缚,轮回不已。
在《阿含经》世尊说:对于那些已经解脱人天绳索的解脱者而言,看到众生在苦海中浮沉,没有不哀愍的道理。
所以后世所言的阿罗汉需要回小向大,那是历史的误会,除非他不是阿罗汉。
因为没有不慈悲的阿罗汉,没有不慈悲的解脱者。
现在也已经有很多佛门的善知识开始做这些融合的工作,不过大小乘的分法、理念由于流传过久,还是给佛弟子造成很深的执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没有遗憾,就没有提升,相信随着大家了解的深入,未来会更好!佛法及众生都会更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